第一節胸痹
胸痹是由邪痹心絡、氣血不暢而致的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平臥為主症的一種病證。輕者胸悶氣短,重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胸痹相當於西醫學的“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是指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
(病因病機)
1.寒邪壅盛素體陽虛,胸陽已屬不足,若因工作勞累終日伏案少動,使胸陽不展;或病延日久,氣滯血瘀,絡脈瘀阻;或因感受寒邪致陰寒內盛,痹阻脈絡而成胸痹。
2.痰濁壅盛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或經常飲酒,均能損傷脾胃,導致濕熱內蘊,上犯胸間,引起氣機失暢,閉塞不通而成胸痹;或因憂思傷脾,脾虛氣結,氣結則津液不得輸布,遂聚而為痰;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甚則氣鬱化火,灼津成痰,無論氣滯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暢,脈絡不利,而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胸陽不運,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而為胸痹。
3.情誌失調憂思傷脾,脾虛氣結,氣結則津液不得輸布,遂聚而為痰;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甚則氣鬱化火,灼津成痰,無論氣滯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暢,脈絡不利,而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胸陽不運,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而為胸痹。
4.年邁體虛年過半百,腎氣漸衰,如腎陽虛衰,則不能鼓舞五髒之陽,可致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髒之陰,可引起心陰內耗。心陰虧虛,心陽不振,均可使氣血運行失暢,在此基礎上導致氣滯、血瘀,而使胸陽失運,心脈阻滯,發生胸痹。
胸痹的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其病位以心為主,而其發病多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有關。
(臨床表現)
1.寒邪壅盛症見胸痛徹背,遇寒痛甚,喘息,咳唾短氣,麵色青白,手足厥冷,苔白膩,脈沉遲。
2.痰濁壅盛症見胸中滿悶而痛,痛徹背部,氣短喘促,心悸胸悶,嘔惡吐涎不得平臥,苔滑膩,脈濡滑或弦滑。
3.心血瘀阻心胸陣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入夜為甚,伴有胸悶心悸,麵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脈沉澀或結代。
4.心氣不足心胸隱痛,反複發作,胸悶氣短,動則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懶言,麵色蒼白,舌淡暗或有齒痕,苔薄白,脈弱或結代。
5.心陰虧損心胸隱痛,久發不愈,心悸盜汗,心煩少寐,腰酸膝軟,耳鳴頭暈,氣短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
6.心陽不振胸悶氣短,遇寒則痛,心痛徹背,形寒肢冷,動則氣喘,心悸汗出,不能平臥,腰酸乏力,麵浮足腫,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或脈微欲絕。
(診斷依據)
1.膻中或心前區憋悶疼痛,甚則痛徹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內側等部位。呈發作性或持續不解。常伴有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
2.胸悶胸痛一般幾秒到幾十分鍾而緩解。嚴重者可疼痛劇烈,持續不解,汗出肢冷,麵色蒼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出現心律失常等危象,發生猝死。
3.多見於中年以上,常因操勞過度,抑鬱惱怒或多飲暴食,感受寒冷而誘發。
4.查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運動試驗等以明確診斷。必要時做心肌酶譜測定,心電圖動態觀察。
(鑒別診斷)
1.懸飲胸脅脹痛,持續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並有咳嗽、咳痰等肺係症狀。
2.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進一步發展,症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不解,伴汗出、肢冷、麵白、唇紫、手足青至節,脈微細或結代。
3.心肌梗死疼痛常發生於安靜時,程度較重,持續時間較長,可達數小時或數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緩解,病人常煩躁、出汗、恐懼,或有瀕死感;有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可出現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大多數病人有心律失常、低血壓或休克、心力衰竭,心電圖見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型、T波倒置、心肌酶譜異常。
4.急性心包炎可有較劇烈而持久的心前區疼痛,但心包炎的疼痛與發熱同時出現,呼吸和咳嗽時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電圖除aVR外,其餘導聯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
(治療方案)
1.治療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2.治法溫陽通脈,行氣止痛。
3.基本手法以胸背部的推法、法、彈撥法、擦法,局部穴位配以循經取穴的點按法、指揉法為主。
按摩僅適用於治療隱匿性冠心病及心絞痛,經過係統治療,可有效地緩解其臨床症狀及體征,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及程度,患者已經壓低的S-T段及倒置的T波可完全恢複正常。
(1)背部手法
選穴:左肩胛疼痛反射區及壓痛敏感點(即阿是穴,多在心俞、厥陰俞、至陽、膏肓、神堂穴附近),督脈胸段,膀胱經胸段。
手法:法,彈撥法,指揉法,擦法。
操作:患者取自然舒適位或臥位。醫者先以法於患者左側肩胛間區(即疼痛反射區)施術5分鍾,手法宜深透有力,使熱透胸背。繼以指揉法或彈撥法於此區內陽性反應物或壓痛敏感點(阿是穴,在背俞穴上自上而下尋找之,多在心俞或厥陰俞附近,也可在膏肓、神堂穴旁)施術,5分鍾,手法輕重以患者能耐受且感覺舒適、疼痛緩解為標準。因壓痛敏感點即阿是穴具有遊走性,故在治療時要反複尋找,治療3~5遍,不可拘泥於一點操作。配以點按膏肓、神堂及直擦督脈與膀胱經,透熱為度。
(2)胸部手法
選穴:任脈,膻中,屋翳,中府,雲門,氣戶。
手法:一指禪法,中指點振法,點按法,平推法,分推法。
操作:患者仰臥位,醫者先以一指禪推膻中、屋翳穴,得氣為度。每穴5分鍾,配以此兩穴中指點振法,每穴3次,使得氣感向後背放射;繼以點按法於患者任脈上,自上而下行開胸順氣法,反複5遍;最後循肋分推兩脅,透熱為度或5遍。配點氣戶、中府、雲門,每穴3次,得氣為度。
(3)四肢部手法
選穴:極泉,曲澤,內關,神門。
手法:彈撥法,點按法。
操作:接上法,醫者先彈撥極泉以麻木感放射至手指能耐受為度,1分鍾;配以點按曲澤、內關、神門穴,每穴3次,得氣為度。
4.加減手法
(1)氣滯血瘀,寒邪壅盛:揉心俞、肺俞、厥陰俞;橫擦屋翳,使熱透胸背。
(2)痰濁壅盛,痹阻脈絡:摩腹,瀉法為主;揉中脘、豐隆、足三裏、三陰交;點天突、拿肩井。
5.其他療法
(1)足反射區療法:按摩腎、輸尿管、膀胱、心、胸部及乳房、上身淋巴腺、肺、支氣管、腦垂體、甲狀腺、胃、小腸、腹腔神經叢、橫膈膜等反射區,時間為20分鍾,每日1次。
(2)第二掌骨側按摩:按第二掌骨側生物全息心髒反射區,時間為30分鍾,每日1次。
(3)艾灸療法:取膻中穴,艾炷灸法,每次3~5壯,每日1~2次。
(4)罐具療法:在雙側厥陰俞和心俞及其附近尋找壓痛敏感點及至陽、天地(左)、靈墟(左)、膻中穴,采用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1~2日施術1次。
6.注意事項
(1)調節情緒,忌過度緊張、激動、生氣等。
(2)適當運動,避免過度勞累。
(3)忌暴飲暴食,忌煙酒刺激。
(4)慎起居,避風寒刺激。
(療效評定)
1.治愈症狀消失,心電圖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恢複正常。
2.好轉症狀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間歇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3.未愈主要症狀及心電圖無改變。
(附錄)
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病因及臨床表現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病因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粥樣硬化則是因脂肪物質沉積在血管壁上而致。冠狀動脈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將影響心髒的血液供應。早期血管輕度狹窄時,通過神經和體液的調節,心肌供血基本不受影響,病人無症狀。當血管重度狹窄時,對心肌的供血能力受損,心肌發生缺血的表現,運動負荷試驗顯示出心肌缺血。
(2)炎症:炎症是引起冠心病的原因之一,最常見的有風濕性、梅毒性及血管閉塞性脈管炎。
(3)血管痙攣、栓塞,結締組織疾病以及畸形,是冠心病的原因之一。
(4)生氣、勞累、緊張、失眠、過飽過饑、過冷過熱或氣候變化可誘發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