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肺係病證(二)(3 / 3)

2.痰熱鬱肺咳逆喘息氣粗,胸滿煩躁,目睛脹突,痰黃或白,黏稠難咳,或發熱微惡寒,溲黃便幹,口渴欲飲,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3.痰瘀阻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胸部脹滿,憋悶如塞,麵色灰白而暗,唇甲發紺,舌質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膩或濁膩,脈弦滑。

4.痰蒙神竅意識蒙,譫妄,煩躁不安,撮空理線,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體抽動,咳逆喘促,或伴痰鳴,舌質暗紅或淡紫,或紫絳,苔白膩或淡黃膩,脈細滑數。

5.肺腎氣虛呼吸淺短難續,咳聲低怯,胸滿短氣,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麵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潤,脈沉細無力,或有結代。

6.陽虛水泛麵浮,下肢腫,甚則一身悉腫,腹部脹滿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臥,咳痰清稀,怕冷,麵唇青紫,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虛數或結代。

(診斷依據)

1.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胸部脹滿,脹悶如塞,喘咳上氣,痰多及煩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脹為特征。

2.病程纏綿,時輕時重,日久可見麵色晦暗,唇甲發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甚或喘脫等危重證候。病重可並發神昏、動風或出血等症。

3.有長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複發作史,一般經10~20年形成;發病年齡多為老年,中青年少見。

4.常因外感而誘發,其中以寒邪為主,其次過勞、暴怒、炎熱也可誘發本病。

5.體檢可見桶狀胸,聞及肺部哮鳴音或痰鳴音及濕性音,且心音遙遠,胸部叩診為過清音。

6.X線檢查、心電圖及血氣分析有助於本病診斷。

(鑒別診斷)

肺脹與哮病、喘證的臨床表現有類似之處,其區別如下:

1.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常突然發病,迅速緩解,多以夜間發作多見,其證候特點與肺脹的喘咳上氣有顯著的不同。

2.喘證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常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療的重點。而肺脹是由多種慢性肺係疾病遷延不愈發展而來,喘咳上氣僅是肺脹的一個症狀。

(治療方案)

1.治療原則扶正祛邪。

2.治法宣肺降氣,祛瘀化痰,溫陽利水。

3.基本手法治療本病的手法主要有一指禪推法、分推法、擦法、按揉法、搓法等。對肺脹的治療主要是在胸背部及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上施以手法,取穴包括:中府、雲門、定喘、肺俞、膏肓俞、膈俞、心俞、脾俞、腎俞、足三裏、三陰交等。手法辨病證虛實施以補瀉,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患者仰臥,醫者坐於患者右側,以一指禪推法從天突穴緩慢推向膻中穴,往返推動2分鍾,再以兩拇指從膻中穴向兩旁分推200~300次。

(2)患者俯臥,醫者以手掌平推胸背,斜擦兩脅,均以透熱為度。

(3)以拇指或中指按揉中府、雲門、定喘、肺俞、膏肓俞、膈俞、腎俞、心俞、脾俞,每穴半分鍾,以酸脹為度。

(4)提拿兩側肩井穴3~5次。

(5)平推然後提拿上肢,自肩部至腕部,重點在極泉、曲池、合穀穴。

(6)理手指,搓抖上肢。

4.加減手法根據其證型的不同,隨證加減手法

(1)外寒內飲:直擦背部膀胱經及督脈,透熱為度;按揉風池、列缺、太淵、足三裏、豐隆、太白,得氣為度。

(2)痰熱鬱肺:點按中脘、天樞,得氣為度;摩腹,采用瀉法;揉大椎;點按尺澤、足三裏、豐隆、太衝,得氣為度。

(3)痰瘀阻肺:點按膻中、內關、神門、足三裏、豐隆,得氣為度。

(4)痰蒙神竅:點按百會、內關、神門、足三裏、豐隆,得氣為度。

(5)肺腎氣虛:揉命門、腎俞,推氣海、關元,擦八穴,點按足三裏、三陰交,得氣為度。

(6)陽虛水泛:推氣海、關元,點按足三裏、太白、膀胱俞、百會,得氣為度。

5.其他療法

(1)足反射區療法:按摩頭項、肺、心、脾、腎、腎上腺等反射區,時間為20分鍾,每日1次。

(2)手反射區療法:按摩頭項、肺、心、脾、腎、腎上腺等反射區,時間為20分鍾,每日1次。

6.注意事項

(1)慎起居,避風寒,防止感冒。

(2)忌煙酒刺激,少食生冷、厚味、辛辣食物,調情誌,遠房事。

(3)避免劇烈運動、勞累及精神緊張。

(療效評定)

1.治愈喘、咳、痰、脹明顯減輕,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

2.好轉喘、咳、痰、脹緩解,或發作次數減少,其他症狀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惡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