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患者仰臥位,醫者用雙手掌橫擦病人前胸部,從鎖骨下緣至第十二肋,往返3次,使患者胸部有微熱感。
(2)用拇指按揉患者天突、膻中、中脘、氣海,每次1分鍾,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3)用雙手拿患者雙側合穀、外關、內關、曲池,按揉雙側三陰交、豐隆、足三裏。每穴1分鍾,使病人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宜。
(4)患者俯臥位,用小魚際擦背部督脈及雙側膀胱經約3分鍾,用力由輕而重,使患者背部透熱。
(5)用拇指按揉患者肺俞、脾俞、三焦俞、腎俞,以及大椎、風門、風池、風府。每穴1分鍾,使病人有酸脹感。
(6)用手掌橫擦患者肩背部及腰背,主要在肺俞、脾俞、腎俞部位,時間約3分鍾,使局部透熱。
4.加減手法
(1)風寒襲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加一指禪推法於風池、風府、風門、肺俞,每穴各1分鍾,再推印堂、陽白、太陽、頭維,往返3次,然後抹印堂至太陽,用中指按揉中府、雲門。
(2)風熱犯肺:疏風清熱,肅肺化痰。加用內功推拿常規手法,點揉中府、雲門、風門、肺俞,拿風池、風府、肩井、曲池、合穀。
(3)燥邪傷肺:疏風清肺,潤燥止咳。加用內功推拿常規手法,用拇指按揉大椎、肺俞、尺澤、孔最。
(4)痰熱鬱肺:清熱化痰,肅肺止咳。加一指禪法於風池、風府、大椎,拿肩井、曲池、合穀,用拇指輕揉太淵、太白、豐隆。
(5)肝火犯肺:平肝降火,清肺化痰。加拇指按揉肝俞、太衝、章門、期門。
(6)痰濕蘊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加拇指按揉肺俞、脾俞、太淵、太白、豐隆、足三裏。
(7)肺陰虧虛:滋陰潤肺,止咳化痰。加拇指揉或一指禪推膏肓俞、肺俞、魄戶、中脘、足三裏。
(8)肺氣虧虛:補氣益肺,溫化痰飲。加拇指按揉肺俞、膻中、氣海、足三裏、天突。
5.其他療法
(1)耳針:取肝、神門、肺、氣管穴,針雙側用中等刺激強度,留針10~2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或用王不留行子貼耳。
(2)拔罐療法:①單罐。常取大椎、風門、肺俞、膏肓、曲池等穴,2~4天1次,5次為1個療程,亦可配合針刺,先針刺後拔罐。②走罐。取上背部脊柱兩側,3~4天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③刺絡拔罐。部位同走罐,先用皮膚針叩刺,再施拔罐。
6.注意事項
(1)戒煙酒,預防發生。
(2)隨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應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防止感冒。
(3)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
(4)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
(療效評定)
1.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內傷咳嗽在2周以上未發作者為臨床治愈。
2.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
3.未愈症狀無明顯改變。
第四節肺脹
肺脹是指多種慢性肺係疾患反複發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髒虛損,從而導致肺管不利,肺氣壅滯,氣道不暢,胸膺脹滿不能斂降。臨床表現見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脹滿,憋悶如塞,或唇甲發紺,心悸浮腫等症。重者可出現昏迷、喘脫等危重證候。肺脹相當於西醫學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如肺心病、肺性腦病、呼吸衰竭等。
根據肺脹的臨床表現,主要見於西醫學中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矽沉著病、重度陳舊性肺結核等合並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髒病等。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多因久病肺虛,痰瘀瀦留,每因複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劇。其病機主要是痰瘀阻滯、肺失宣降所致。
1.久病肺虛若內傷久咳、久喘、久哮、肺癆等肺係慢性疾患,遷延失治,痰濁瀦留,伏著於肺,肺氣壅滯不暢,久則氣還肺間,肺氣脹滿不能斂降,而成肺脹。
2.感受外邪肺虛衛外不固,六淫之邪每易反複乘襲,誘使本病發作,病情日益加重。
3.痰夾血瘀病久肺氣、肺體損傷,內有鬱結之痰,複感外邪,肺氣鬱閉,血行無力,積而為瘀,致使痰瘀相結於肺,滯留於心,而成肺脹。
4.痰熱內壅感受風熱或痰鬱化熱,可表現為痰熱證。痰濁壅盛,或痰熱內擾,蒙蔽心竅,心神失主,則意識蒙、嗜睡甚至昏迷;痰熱內閉,熱邪耗灼營陰,肝腎失養,陰虛火旺,肝火挾痰上擾,氣逆痰升,肝風內動則發生肢顫,抽搐;迫血妄行,則動血而致出血。病情進一步發展可陰損及陽,出現肢冷、汗出、脈微弱等元陽欲脫現象。
由此可見,久咳、久喘、久哮,複感外邪,肺之體用俱損,呼吸功能錯亂,氣壅於胸,滯留於肺,痰瘀阻結肺管氣道。導致肺體脹滿,張縮無力,不能斂降而成肺脹,病變首先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後期病及於心。
(臨床表現)
1.外寒內飲咳逆喘滿不得臥,氣短氣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狀,胸部脹滿,口幹不欲飲,周身酸楚,惡寒,麵色青黯,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舌苔白滑,脈浮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