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黑立行篇(1 / 3)

興趣獨特,追求完美,最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隻為找尋設計的原始密碼。

差點兒成為書呆子的他,幸好有父母、兄姐的包容與支持,玩過潛水、研究過魚的造型,以及最“火”的槍支,終於發現分數之外的天地,何其寬廣!

在戲劇的世界裏,他曾是《國王與我》中的國王,從一個角色變換到另一個,嚐到個中滋味的他,闖進好萊塢—隻為一圓心中的明星夢……

不斷嚐試,人生就是要精彩,黑立行,終於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

人生是開放的選擇題

每次回想往事,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童年時,我們還住在台北的花園新城,父親開家庭會議,詢問全家人對於他到光啟社工作的意見。

那時候,我才六歲,當然沒什麼意見。但是,父親的民主作風,卻在我的心中種下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對於人生,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剛到美國,我連一句英文都不會說,直到小學二年級,成績全是C,但是父母親從不會對我的課業緊迫盯人,因此我還是過得很快樂。

到了國小三年級,我突然像是開竅了,開始對念書產生興趣,成績突飛猛進,一直到了高中,除了數學曾經拿過一個B,其他的科目全是A。不過,父母親始終沒有給過我壓力,全是我自己產生想要有所成就的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學四年級時,我們要寫英文作文,我的美國同學居然跑來找我幫忙,這表示我的英文表現不錯。在短短幾年中,我就能夠融入當地的英文環境,父母親的態度是關鍵。

在美國,很多外國學生會選擇進英語為第二語言的班級(ESL班,也就是“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說英文的壓力可能不會那麼大,但是我的父母親堅持要我上一般的班級,和當地長大的小朋友一起學習。

另一方麵,他們常常主動和美國的鄰居打招呼、聊天,不像很多華人家庭的父母親,即使到了美國,還是隻說中文,隻和中國人來往。有了父母親的榜樣,我們也勇於和外國小朋友打交道,這對於英語能力的提升,當然很有幫助。

後來,父親和母親回台灣創辦卡內基訓練,兩個哥哥都到外地念大學,我和姐姐則住在父母親的朋友家中。他們對於放我們姐弟倆“寄人籬下”,一直覺得很抱歉,不過,這一段時間的經曆,卻也讓我學會獨立。我記得,那時候嬸嬸家距離住宿家庭不遠,我常常一早騎著腳踏車,到嬸嬸家做早餐,吃飽了,再騎著腳踏車上學,嬸嬸覺得我很能幹。

當時的我,功課很好,其他方麵卻表現平平,常常被看成是“書呆子”。直到初二時,跟著姐姐回台灣,進了美國學校,整個人突然脫胎換骨。

我不再隻是會念書,我也開始打球,同學還選我當班長,就像是一個分水嶺,我覺得自己變得比較“完整”,別人看我的目光,也顯得比較不一樣。

我在台北過得很快樂,不過,當時姐姐為了方便申請大學,決定回美國念高中,至於我,是要跟著姐姐回美國,還是繼續留在台灣求學,父親讓我自己選擇,而我選擇了前者。

成長的過程,就是一連串的選擇。就像高中畢業時,是該進斯坦福大學還是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我必須選擇;念到大二、大三時,我對曆史、戲劇很感興趣,但是又很喜歡工業設計,該專攻哪一個科係,我必須選擇;大學畢業後,該繼續念研究所,還是完成我的“演員夢”,到好萊塢去闖天下,我必須選擇……

在每一個選擇的時刻,我的父母親,還有哥哥、姐姐們,也許會提供意見,但是從來不會將他們的意誌,強加在我身上。他們讓我自己作決定。

這正是黑家人一個重要的特質,我們尊重、支持彼此,卻也懂得放手讓對方去選擇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態度,決定家的氣氛

在黑家,有了愛耍寶的父親、會傾聽的母親,和事事支持你的奶奶,跟他們相處,總是那麼開心。

在2004年,父親、母親、我,還有妻子維維安(Vivian)一起到非洲旅行。

旅程中的重頭戲,叫做“探測旅行”(Safari),就是搭著越野吉普車,穿梭在大草原上,近距離地觀賞野生動物。為了安全起見,旅客都得乖乖地待在車上,避免發生意外。

而我這位天才老爹,不知道是要搞笑,還是真的急著想上廁所,突然從車上跳下來,在附近轉了一圈,才回到車上。父親突來的舉動,像是個興奮的大孩子,一發現新天地,就忍不住蹦蹦跳跳,讓我們又是緊張,又是好笑。

因為非洲食物的口味比較淡,我怕父親吃不慣,特地要隨行的廚師“加料”。廚師就用二到三種辣椒當餡料,做了一個好大的比薩,端上來。

父親一看到像小山般的比薩,立刻變得很high,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開始還有說有笑,等到吃了四分之三,已經吃撐了,開始覺得有點兒不好玩,旁人卻越看越覺得好笑。

父親就是這樣充滿“娛樂效果”,總是喜歡逗趣、耍寶,和孩子們打成一片,跟他在一起,就覺得人生當然要過得開開心心。

至於母親,即使在非洲,她仍然不改一貫的“按表操課”作風,提醒我們用餐時別遲到了。我想,如果讓母親來管理非洲草原上的動物,時間到了,動物們大概都會乖乖地排隊回家。

不過,我還真是佩服母親的“執行力”,她總是可以把事情打理得一絲不苟。記得她在美國時,除了要照顧四個孩子,還要準備考美國加州藥師的執照,常常得開車趕去上課,雖然說是蠟燭兩頭燒,最後還是讓她考取了執照。

對於母親來說,事情不做則已,做了絕對是跟你“玩真的”。我相信,她這種“搏命演出”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家中四個孩子的工作態度。

像二哥在讀醫學院時,隻要一坐上圖書館的椅子,不埋頭苦讀好幾個小時,絕對不會起身;而目前正在創業的我,也是從早忙到晚,火力全開,完全向母親看齊。

母親的善於傾聽,也對我產生重大的影響。

記得小時候,我們全家還住在花園新城,有一次,我在陽台上,看到毛毛蟲變身蝴蝶前所結成的繭,很興奮地一直對著母親談論這件事,母親靜靜地聽著,完全沒有打斷我。

到了美國後,有一次,在車子裏,我也是對某件事發表長篇大論,講了將近二十分鍾,才發現,怎麼都是我的聲音。而母親始終很有耐心地聽我說話。

如果說,現在的我,喜歡跟別人溝通,而且勇於表達自己,那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母親一直是我最好的聽眾。

我還有個非常“美式”的奶奶,她甚至比父親、母親還要民主開放。

記得小時候,我們要去市中心看電影,父母親百般擔心,又怕我們挑的電影內容不好,奶奶就是一句話:“小孩子就是這樣啦!”非常支持我們的自主權。

後來,姐姐交了外國男友,母親有點兒擔心,奶奶則很挺姐姐的選擇,她覺得交外國男友也不錯。

老一輩的人,到了國外,通常還是習慣吃中式食物,而奶奶不僅想法開通,連烹調方式也走“國際化”路線,她常會興衝衝地端出牛排、漢堡、千層麵等西式食物,讓我們大飽口福。

長輩們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家的氣氛。隻有當家讓你覺得很溫暖、很快樂、很安心,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家”。

在黑家,有了愛耍寶的父親、會傾聽你的母親和事事支持你的奶奶,跟他們相處,總是那麼開心,我怎能不愛這個家呢?

興趣,是鼓勵出來的

男孩子喜歡車子,還算蠻理所當然,但是喜歡刀和槍,做父母的難免擔心,這孩子以後會不會自己改造槍支去為非作歹?

記憶中,家裏曾經有一本讀者文摘出版社出版的動物百科,書很厚,有著許多美麗的彩色圖片。我本來就對動物很感興趣,這本書更是令人著迷。也是通過這本書的啟蒙,我開始對研究魚類,產生莫大的熱情。

為什麼會對魚類情有獨鍾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所有動物中,魚類的輪廓線條最鮮明,變化性也最大。而且,魚類的造型,並不隻是漂亮而已,你可以在每一種魚的形狀後麵,發掘出一個道理。比方說,遊泳速度很快的魚和善於躲藏的魚,形狀和顏色就一定大不相同。

因為喜歡研究魚,我在十二歲那一年,就考到了潛水執照。

那時候,按法律規定,必須年滿十三歲,才能考潛水執照。我不知道從哪裏找來的好心教練,居然願意讓我“偷跑”。不過,這張潛水執照,可是得來不易,在長達兩到三個月的受訓期間裏,除了每周要上課,學會潛水必備的知識,到了周末的大清早,還要下海實際練習。

所謂“大清早”,是多早呢?差不多是清晨五點。每次去海邊潛水,都是父親或母親負責接送。

一般人想到潛水,腦海中就會浮現像夏威夷那樣的度假勝地:藍藍的天、暖暖的海風、平緩的浪潮。我在加州學潛水,可就沒這麼舒服了,不但天氣冷,而且風浪大,加上我們是潛到八十英尺深的海底,常常一潛下去,水色渾濁,行動困難,不少成年的學員經過第一次的“震撼教育”,就紛紛打退堂鼓。

而我潛過兩次後,一開始的熱情也開始“退潮”。第三個周末,父親照例又是一大早叫我起床,準備去上潛水課,我有點兒意興闌珊,想耍賴不去了。但是父親很嚴肅地對我說:“既然已經開始學了,就不要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