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報紙上開始對攻占托那汪達進行大肆報道,稱之為新聞轟炸也不為過。據說本土好幾個城市舉行了慶祝活動,上萬人打著“我們愛主席”之類的橫幅在街上遊行。我不覺得這種行為有什麼大的意義,但是鼓舞了民心士氣,總歸不是壞事。
巴比倫對這件事自然是氣急敗壞。根據戰後揭露的巴比倫秘密檔案,巴比倫政府的如意算盤是讓中國和希臘進行一場血腥的消耗戰,他們認為中國不是希臘的對手,但是至少能夠消耗希臘的很大一部分實力,到希臘覺得吃力的時候,巴比倫再以盟友的身份插手其間,擊退中國,可能的話,進攻中國本土。即使不能進攻中國,也要借機插手希臘的內部事務,使巴比倫在東大陸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最好的結果當然是誕生新的“巴比倫霸權”了,但是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不太可能,所以是寫了“爭取”。
結果這隻是他們的一廂情願,中國聲東擊西,一下奪去了巴比倫在易洛魁國境邊上的一個軍事要點,而且更讓巴比倫難堪的是當地的巴比倫軍隊根本未做認真的抵抗,就在中國主戰坦克的炮口下投降了,這對巴比倫政府一直宣傳的“巴比倫國防軍是東大陸訓練最係統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是大大的嘲弄(之前在東丹島戰役中巴比倫軍隊的拙劣表現一直被細心的掩蓋著)。巴比倫的國民一下陷入了一種惶惑不安的境地——托那汪達一直被稱做是“易洛魁前線的堅固堡壘,巴比倫大東洋防務計劃的樞紐”,誰知中國軍隊一登陸,隻花了一天就攻占了,巴比倫軍隊的戰鬥力由此可想而知。巴比倫政府一頭要應付中國遠征軍的沉重軍事壓力,一頭要對付上街遊行要求巴比倫退出中希戰爭的民眾,搞得是焦頭爛額,隻得向希臘發出求援的信號。
希臘政府倒很講義氣,馬上向巴比倫提供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軍事貸款(這筆貸款原本是給羅馬政府的,現在的羅馬已經失去了它當初的作用,在希臘眼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並許諾立刻派出援軍參戰。美國跟在希臘後麵,也提出了它的軍事援助計劃,並立即派出了四個坦克師前往托那汪達幫助巴比倫作戰。
巴比倫得此強援,腰杆一下又硬了許多,它馬上調動原來駐紮在凱爾特平原的主力部隊立刻向托那汪達反撲,一邊在國內宣布動員,並在臨近托那汪達的幾個城市實行征兵。巴比倫政府的工作效率倒是挺高,巴比倫全國很快就進入了戰爭狀態,以傾國之力,向托那汪達的中國遠征軍發起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