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附錄:華美的唐刀(1 / 2)

我國的冶煉技術在整個世界的冶煉曆史上一直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青銅時代開始我國人民就掌握了非常高超的青銅製造技術,到了後期製造出來的青銅武器甚至比同時期世界上的鐵製武器還要鋒銳很多。在製造青銅器的過程中,我國的工匠掌握了先進的鼓風,合金等高端的冶煉技術,這導致了我國的鐵器的發展道路跟世界上鐵器的發展並不一樣。

我們通常說的“鐵”分“生鐵”和“熟鐵”兩種,包括“鋼”在內,都是以鐵(Fe)和碳(C)兩種元素為主的一種合金。人們通常把含碳量在百分之○?○五以下的叫熟鐵,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的叫鋼,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六?六七的叫生鐵。

人類早期煉得的熟鐵通常叫塊煉鐵,它是鐵礦石在八百到一千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用木炭直接還原得到的。出爐產品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塊煉鐵和生鐵比較起來,有如下幾個缺點:一是它不能從爐裏流出,取出鐵塊時,爐膛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不能連續生產,生產率比較低,產量比較小。二是成形費工費時。三是所含非金屬夾雜比較多,要通過反複鍛打才能排除。四是含碳量往往比較低,因而很軟。生鐵的冶煉溫度是一千一百五十到一千三百攝氏度,出爐產品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可以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比較少,質地比較硬,冶煉和成形率比較高,從而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由塊煉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國外一般是先有塊煉鐵,經過長期緩慢發展之後才有生鐵。歐洲許多地方的塊煉鐵是公元前1000年前後發明出來的,但是直到公元十四世紀才有生鐵。我國卻不是這樣。我國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比歐洲晚,可是它一經發明,不久就出現了生鐵,後來者居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生鐵的國家。即便是這樣,可是我國在兵器製造方麵當時卻並沒有大量的使用鐵作為材料,而是繼續采用了青銅器,鐵器基本上是用來製造農業用具。因為擁有世界上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技術,我國的兵器裝備由鐵過渡到鋼的時間極其的短,最晚在西漢我國就有了成熟的煉鋼技術,這個時候我國的兵器可以說領袖群倫的,當時擁有這樣精銳武器的漢家兒郎一個能敵五個匈奴兵這可不是胡吹亂侃,而是有先進的技術作為後盾的。

漢朝的軍刀柄都有環,因此被命名為環首刀,但是到了隋唐,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戰刀式樣,那就是橫刀。橫刀吸取了百煉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再加上當時的覆土燒刃和包鋼的技術,形成了新式的中國戰刀。這裏再介紹一下包鋼和夾鋼的製造兵器的技術:包鋼是在V字形的高碳鋼中夾入較軟的低碳鋼;而夾鋼則是在兩層低碳鋼中間夾上一塊高碳鋼,這兩種技術都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口上”這一製作上等刀劍的基本思想。

橫刀是步騎兩用刀,分為雙手握柄以及單手握柄,造型為直刃。不過用於實戰的都是單手刀,雙手刀一般都是用於儀仗。高級的橫刀柄部以木夾裹鐵莖,外纏絲繩,刀首包裹金屬飾件,刀柄與鞘均鑲金刊嵌玉、裹以鮫革,裝飾華麗非常。

今天我們再看唐朝的橫刀,會發現它的形製跟日本刀極為相似,這清楚地說明了這二者之間的血緣關係。自公元六年開始,日本人就自中國江南和朝鮮半島傳入了煉鋼的技術,此後的又不斷地向中原地區吸取製刀製鐵的經驗。到了隋唐時期,由於在朝鮮半島被唐朝擊敗,為了向唐朝學習先進的知識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留學生。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刀匠。這些日本的刀匠從中國學去了覆土燒刃,包鋼以及淬火的這些技術,他們將這些技術帶回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刀後1200年的基本造刀法。當時從唐朝直接流傳到日本的刀叫做唐大刀,而當時日本工匠仿造的則叫做唐樣大刀。由於唐朝禁止刀劍陪葬,所以保存到現在的隋唐刀劍數量極為稀少,如今保存的最為完整的當屬日本正倉院內的唐大刀,非常的珍貴。

不過中國製刀技術在東傳日本的時候卻發生了一點改變,那就是本來的直刃卻變得彎曲了。這是因為“覆土燒刃”的技術極難控製,日本工匠的技術並沒有學到家,以至於造出來的刀型嚴重彎曲,所以現在的日本刀絕大多數都是彎曲的。

當時的橫刀不但是軍隊普遍的裝備而且並不屬於政府管製的物品,在市場上也有出售,當時的價格是:

1.镔橫刀壹口輸石鉸上直錢貳阡伍伯文次貳阡文下壹阡捌伯文

2.鋼橫刀壹口由鐵鉸上直錢玖伯文次捌伯文下柒伯文(出自小田義久:《大穀文書集成》貳,龍穀大學,1990年,第19頁,圖版13;)

從這裏麵我們還可以看出製造橫刀的材質不同,價格也大不一樣。這裏的“镔”就是“镔鐵”也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馬士革鋼”,這種鋼材質極好,極其適合打造刀劍,用這種鋼材加上當時先進的技術打造出來的寶刀無怪乎如此的昂貴,就連最次等的也比最好的鋼刀貴上一倍。可惜如今大馬士革鋼的製造技術已經完全失傳,即使現在進行仿製的專家製造出來的大馬士革鋼的花紋與古代傳下來的大馬士革鋼的花紋大不一樣,顯然已經不是當時的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