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取涼州到張義潮前往長安的近十年時間內,這一段時間張義潮的另一個主要活動就是經營河西地區。內政方麵主要是全麵恢複唐製,廢部落製,重建唐前期在這裏實行過的“州-縣-鄉-裏”製。與唐前期不同的是歸義軍在鄉一級還設置了知鄉官,負責全鄉的政務。鄉下雖仍設裏,但因裏正的許多職權被收到知鄉官手裏,這使裏正在基層政權中的作用比以前下降了。在沙洲城內,歸義軍還恢複了唐前期實行過的城坊製度和坊巷的稱謂。與此同時,張義潮還仿照內地的軍政體製,設置了與中原藩鎮一樣的文武官吏,恢複了相應的一套文書、行政製度。其次,廢除吐蕃時期的戶籍、土地、賦稅製度。按照唐製編製新的戶籍,製定新的賦稅製度;歸義軍時期的戶籍,除注明人口情況外,還注明了各戶土地畝數與分布情況。針對當時沙州荒田閑地較多的特點,張議潮還實行了請田製度,即允許百姓向歸義軍衙門申請耕種荒田閑地。對於百姓之間自願對換土地,調整土地位置,官府一般也予以批準。
在重新登記人口和土地的基礎上,張義潮還製定了新的賦稅製度。根據敦煌出土的文書記載,歸義軍實行的是據地出稅的製度,其地稅主要包括地子、官布和柴草三項。地子完全按畝交納,納的是糧食。官布、柴草也是按畝交納的。為什麼地稅中既有地子,又有官布和柴草呢?這與晚唐五代歸義軍時期河西地區還沒有實行貨幣經濟有關。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實行的是部落——將製和突田製,唐王朝的通用貨幣被廢除,主要實行的是原始的物物交換,交換的媒介是實物。歸義軍政權建立後,由於貨幣極度缺乏,人們在買賣、雇工、典當、借貸時仍以麥粟、絹帛、布匹等實物計價。從已知的出土敦煌文書看,在交換領域除以麥粟計價者外,以布匹計價者也很多。正是由於這一特殊時期貨幣反而不是普遍的交換媒介,在這種情況下,張義潮的歸義軍政權才將唐朝賦稅製度中應交現錢的那部分稅收改為征布或者其他實物,因此在今天出土的敦煌文書中保存了許多征收官布和柴草的記載。
與此同時,張義潮還在河西地區大力傳播漢族的先進文化:“河西創複,尤雜蕃渾,言音不同,羌龍瑥末,雷威攝伏,訓以華風,鹹會訓良,規俗一變”。另外還恢複唐朝服裝,推行漢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風華,一同內地"。同時,在吐蕃時期被廢弛的各項水利設施也被重新運作起來,張義潮在河西諸州開挖溝渠,並設立專職水利管理人員,使得河西的農業得到了大發展。當時世人讚歎道:“三光咋來轉精耀,六郡盡道似堯時。田地今年別滋潤,家園果樹似玉脂。州中現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滿溝渠。必定豐熟是物賤,休兵罷甲讀文書。”對轄區內的少數民族,歸義軍政權采取區別對待的政策。已漢化者編入鄉裏,與漢人雜居。吐蕃化較深者部分繼承吐蕃製度,仍用部落的形式進行統治,尊重他們的習俗。同時吸收少數民族頭麵人物參加政權。對於具有強大政治、經濟、社會勢力的佛教,他們首先廢除了吐蕃時期的僧官製度,恢複唐製。並通過削減寺產限製其依附人口的發展,削弱都僧統的政治經濟權力,以後又通過控製僧官的任免權使沙州僧官逐漸依附於世俗政權。寺院依附人口的減少導致寺院經濟衰落,一些原由寺戶上役時從事的工作逐漸被各種租戶和雇工所代替,以沙彌為代表的下層僧徒承擔的勞務開始增多。經過張義潮的努力,河西諸州的各族民眾開始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河西走廊也慢慢回複到了往日的繁榮景象。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張義潮在長安留為人質的兄長張義潭去世,已經69歲高齡的張義潮離開沙洲,前往長安為質。這是張義潮兄弟為了表示自己對大唐的忠誠而作出的決定,“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張義潮入朝後,唐朝授義潮為右神武統軍,晉官司徒,職列金吾,並賜給田地宅第,可以說給了他很高的禮遇。
張義潮入京後,他的河西職務交給了他兄長張義潭之子張淮深。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張義潮卒於長安,享年74歲,從而結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公元907年,朱溫逼唐末代皇帝哀帝禪位,自登帝位,建國號梁,定都於汴州(開封),唐朝至此宣告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而西域這片蒼涼而又雄渾的土地也在默默地等待著下一個大一統的中華帝國的到來。公元1690年,這片充滿著黃沙,綠洲,冰山和雪蓮的土地上再次出現了中國士兵持戈躍馬的身影,而西域也最終被命名為新疆!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明)楊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