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收複舊土(1 / 1)

由於此時河西走廊的大多數州縣已經處在張義潮軍的控製之下,所以這一次的信使團出使長安的行程十分的順利。唐宣宗接到瓜、沙11州圖籍和張義潮的捷報後,特下詔表揚張義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勳,詔令說:張義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11月,唐王朝於沙州建立歸義軍,統領瓜沙等11州,授張義潮歸義軍節度使、11州觀察使,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食邑2000戶,實授300戶。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兼監察禦史,拜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禦史中丞,授吳安正為武衛有差。而作為人質留在長安的張義潮兄長張義潭則被授為金吾衛大將軍。

隨著瓜、沙、肅、甘諸州的收複及沙州歸義軍的建立,吐蕃軍隊節節敗退,最後集中於姑臧(涼州)。涼州是北朝、隋唐以來的河西重鎮,唐朝前期一直是橫斷吐蕃和突厥的河西節度使所在地。吐蕃統治時期,又是統轄河西東部的大軍鎮駐地。如果涼州仍在吐蕃手裏,那麼張義潮所提出的收複河西東部及隴右數郡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為了有效地控製河隴地區,張義潮便從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率軍開始了他東征涼州吐蕃的偉大壯舉。當然此時的涼州已經聚集了大批的吐蕃軍隊,另外還有河西隴右地區敗退至涼州的吐蕃軍,軍力十分雄厚,這導致了涼州戰役變得極其艱難。

前麵已經說到吐蕃在河西倒行逆施,不但導致了唐人的憤怒,就是吐蕃人也對統治者極為不滿。而歸義軍建立之後秉承大唐傳統,對各族人民一視同仁,有力地團結了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而這支東征軍由漢、吐蕃兩族士兵組成,共計7000名士兵。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戰鬥,歸義軍“分兵兩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騎爭先。須臾陣和,昏霧張天。”兩軍對陣之時,歸義軍人人置生死於度外,“列烏雲之陣,四麵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在血腥的死鬥中,大唐精神重新煥發了光彩,吐蕃軍終於支撐不住,“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壟土,血濺戎屍透戰襖”。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裏之間,殺戮橫屍遍野。”吐蕃軍雖然遭到很大的打擊,但是畢竟是強悍的敵人,歸義軍人數少,也沒辦法一時全部消滅,於是這場殘酷的戰爭足足拉鋸了三年。

經過三年的血戰,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義潮終於一舉攻克了涼州。張義潮收複涼州後,即表奏朝廷。於是,“河隴陷沒百餘年,至是悉複故地”。鹹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複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義潮兼領涼州節度使。從此,河西走廊又暢通無阻。當世之時,世人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讚揚張義潮:“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中,張義潮以瓜州、沙州為根據地,對外征討,擴大戰果,鞏固歸義軍政權對河西的統治。當時,河西地區的形勢還是相當複雜:南麵的吐蕃還在伺機卷土重來;北麵的回鶻也在覬覦著河西這塊富庶之地。另外,吐蕃國內,自“尚恐熱作亂,奴多無主,遂相糾合為部落,散在甘、肅、瓜、沙、河、渭、岷、廓、疊、宕諸州之間,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們糾合在一起,大肆劫掠河西各地。

張義潮在基本沒有中央政府軍隊幫助的情況下,進行了一係列戰役。《張義潮變文》直接記述了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至十一年間的三次戰役:第一次是吐穀渾王進犯沙州,張義潮出兵討伐,兩軍在西同附近相遇,張義潮首戰破敵,土穀渾王敗逃,張義潮率軍乘勝追擊1000餘裏,並大獲全勝,活捉土穀渾宰相3人,斬首示眾,而後全軍高唱《大陣樂》,凱旋而歸;第二次是納職縣回鶻、吐蕃抄掠伊州,張義潮奔襲,回鶻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沙洲軍大獲全勝;第三次是叛亂回鶻劫奪唐朝冊立回鶻使王端章,張義潮聞知大怒。由於下文殘缺不全,不知結局如何。由此可知,張義潮為了抵禦周邊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騷擾、劫掠,仍然進行著非常艱巨的鬥爭。《張義潮變文》中所說義潮“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凶奴,不曾暫暇”,就是當時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鹹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跋懷光以五百騎入廓州,生擒論恐熱,先刖其足,數而斬之,傳首京師”,其餘眾逃奔秦州,途中又遭到了尚延心的襲擊,“吐蕃自是衰絕”。河隴肅清,使唐王朝無西顧之憂。至此,河西地區初步形成了統一局麵,“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裏,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唐王朝的勢力,已達隴右諸地。

正是張義潮率領的沙州起義及其戰果的不斷擴大,河西地區才得以克複,使“百年左衽,複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對於他在河西重振大唐聲威的業績,人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四方獷悍,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堪稱英雄蓋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