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摳門的貴公子
一般人會感覺,姓和的人不是很多。和姓不僅來源複雜,讀音也非常複雜,不同的來源,讀音不同,隻是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做區分了。
源流一,來源於祝融氏,是遠古時期祝融氏重黎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為名。重黎有一位後人在中國曆史上非常有名,叫羲和。他當了一個官,掌管天地四時,也就是管春夏秋冬,過去人認為,這個是可以管的。其後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為姓。這一支正確的讀音應該讀huò,也可以讀hè,就是不能讀hé。但是現在恐怕都區分不清了,有好多人說姓hé,其實他可能是重黎的後代。
源流二,還是來源於官位,是西周軍製裏邊的和令。其實就是旗令官,掌管軍紀、軍威。擔任這個官職的人必須武藝高強、身材魁梧,一般都站在軍隊駐地的門口,負責把守軍門。他的子孫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開始叫和令氏,是個複姓,後來簡化為單字,叫和氏。正確的讀音也應該念huò或者hè,就是不能念hé。
源流三,還是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內廷官吏,叫受和。受和,就是禦廚史,亦稱內膳令,掌管皇室成員的膳食,而且還負責君王進膳前的口味品嚐和安全檢查。當然,他一定是帝王的親信,因為要防止帝王被毒死嘛。那麼他的後代就叫受和氏,也是個複姓。後來把“受”字給扔掉了,單姓和。這個也是念huò或者hè,就是不能念hé。
源流四,源於子姓。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國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以後,他的弟弟子和繼位,即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孫當中,就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的,也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的,所以一部分子孫姓和,一部分子孫姓穆。這支和氏和穆氏,完全是同一血緣,正確的讀音應該念hè。
源流五,來源於春秋時期楚國的卞和,就是和氏璧的發現者。後世子孫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卞和氏,後來簡化為單姓卞氏或者和氏。這一支應該念huó,而不念hé,不過今天大家也都念hé了。
另外就是源於兄弟民族了。比如鮮卑族、蒙古族、滿族等。而今天的納西族、回族、土家族中也都有和氏,所以它非常複雜。
還有一小支源於商王陽甲,因為商王陽甲的名字就叫和。
和姓的起源非常古老,而且曆史上主要在北方活動。它的遷徙路線不像別的姓氏那麼清晰。當然,現在和姓也是遍布全國了。從人數的角度,和姓不是大姓,但是,在曆史上它有很明顯的痕跡,留下過很多著名的人物和典故。
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比較好玩的。和嶠,字長輿,西晉時期西平(今河南西平)人,哪年出生不知道了,隻知道是公元292年去世的。他家世代為官,祖父和恰就已經是魏國的尚書令了,他的父親是魏國的吏部尚書,他的舅舅是夏侯玄。和嶠從小就很有名,被很多人認為是棟梁之材。他後來也確實很受皇帝的器重,官至中書令,官聲也非常好,老百姓很敬重他。和嶠的祖父和恰為官慷慨大方,不積累家產。和嶠和祖父卻不相同,他家裏不缺錢,也不貪汙,很清廉,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一個貴公子,卻特別摳門,是曆史上摳門的典型。我們形容一個人太摳兒,經常說他“有錢癖”。“錢癖”最早就是說和嶠的,這個人愛錢如命,所以叫錢癖。
和嶠家裏有一棵上好的李子樹,他有個好朋友叫王濟,也是很有名的人,嘴饞,想吃他家的李子,就問他要。和嶠派人送了幾十個李子給他,也不多給。這個王濟夠狠的,有一天他趁和嶠去上朝的時候,帶著一批特別能吃的人,還帶著斧子到和嶠的李子園裏去,不但大吃一通,還把李子樹給砍了。砍了以後,就把那個李子樹的枝條裝了一車,送還給和嶠。這和嶠雖然吝嗇,脾氣卻很好,哈哈一笑,也不當回事。
這個事兒也就算了。過去有一個典故,叫“和嶠專車”。這個典故的意思是,咱們倆不大對付,我要跟你分庭抗禮,不討好你。當時荀勖為中書監,和嶠為中書令,按規矩,中書監與中書令要同乘一輛車入朝,但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遂乘坐一輛專車入朝,與之抗衡,這就是和嶠專車的典故。
還有一個成語“哀毀骨立”,形容非常悲哀,瘦得像一根骨頭一樣杵著。比如家裏發生了不幸的事情,一位老輩去世了,過去經常用這個詞表示極悲痛,現在好像也不怎麼用了。這個典故也跟和嶠有關。說的是,王戎和和嶠兩個人同時遭遇大喪,兩人當時又都以孝著稱。完了以後,皇帝就派人去看這兩個人誰最孝。《世說新語》的記載是:“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什麼意思?那姓王的,悲痛得哀毀骨立,像個骨頭一樣支在床上;而這個和嶠是哭泣備禮,該哭就哭,禮節又非常周全。當時就說一個人叫生孝,一個人叫死孝。其中,和嶠就是生孝,孝順,但也非常有節製。
現在去看一些和姓家族的祠堂,經常看到這樣一副對聯,叫“廣記三州大事,巧描二帝真容”。很明顯這是指兩個人物:上聯指這個人物一定是留下了著述,記下了好多地方;下聯是講他家肯定出了一個畫家,而且這個畫家曾經為兩個皇帝畫過像。其中,上聯指的是清代乾隆年間非常著名的進士和瑛。原名叫和寧,蒙古鑲黃旗人,曾經出使過新疆和西藏,前後12年,留下了很重要的著作——《三州輯略》,成為我們現在了解乾隆時期新疆的一部重要著作,所以說他“廣記三州大事”。下聯指的是元朝的著名畫家和禮霍孫,也是蒙古人,善寫真,嚐奉召畫太祖禦容及太宗禦容。
和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今天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293位,人口19.6萬多。但是,還有一種說法,人口隻有16萬多。和姓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
另外,大家一定請記住,關於某一姓的人口數及在今天中國姓氏排行上的名次,都隻是一個參考性的數字,所以有時會出現衝突、不吻合的情況。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最詳盡、最可靠的資料去具體說清楚這些問題,現在所講的,都是通過各種渠道查找到的資料,非常有限,所以難免出現不一致。
“國色天香”的版權歸屬人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穆姓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兄弟民族的血緣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來源一,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宣公的弟弟子和。上一節我們講和氏的時候已經提到過了,宋穆公子和的子孫有姓和的,有姓穆的。這一支是穆氏正宗,漢族穆氏的人多把宋穆公當作自己的得姓始祖。因此,這一支和和姓是同一血緣。
源流二,源於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根據甘肅拉卜楞寺一個非常有學問的活佛丹巴然吉曾經寫過的一本書《安多政教史》所載,原始的藏族人民生活在西藏雅魯藏布江南岸一帶的雅隆地區,當時有賽氏、穆氏、黨氏、東氏四個部落,後來又加上劄氏和珠氏,一共有六個基本氏族部落。按照他的說法,這是藏族最早的部落稱謂,也是古代藏族六大貴族姓氏。其中有一個部落後來就姓了穆,而且有很多藏族的兄弟後來融入了漢族,數量很大。
源流三,源於鮮卑族,因為鮮卑族有一個漢化改革,改漢姓的時候,“代北八族”之首的丘穆陵氏就改姓了穆。
還有,源於蒙古族、回族。來自蒙古族的穆姓屬於漢化改姓,比如,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後多冠漢姓為穆氏、崔氏、劉氏等。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取原姓氏的首字諧音漢字為穆氏、秦氏、孟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回族,就更好理解了。因為回族的朋友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是先知,所以像穆薩、穆罕默德、穆罕麥、穆八剌沙這種姓,寫成漢字的時候都用了一個“穆”字。所以,在回族兄弟當中,“穆”是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