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還不一定是來自穆罕穆德。比如,在清朝的時候,回族的一位先民叫呢牙咱木,後也改漢姓為穆氏,遂為穆氏回族的又一支。
此外,還源於滿族、鄂溫克族等兄弟民族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漢族穆姓一個係統下來的是宋穆公的子孫,別的好多來源都是兄弟民族的血緣。這一點非常清楚。
春秋時期,穆姓開始從中原地區逐漸遷往全國各地,主要遷往華東地區,這是穆姓的一個特點。
到了唐肅宗時期,當時中國有四大姓,分別是李、許、楊、穆。宋朝之後,穆姓的遷徙範圍更加廣泛。當今中國穆氏族人廣泛分布。
要說在穆姓曆史上最有名的,誰都別爭,非穆桂英莫屬。穆桂英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咱就不多說了,在這裏我介紹另外兩位。
說起咱們的國花,絕大多數人都會講是牡丹。用來形容牡丹最常用的詞就是“國色天香”。這四個字從哪兒來的?這就跟姓穆的有關。
穆修己,唐代著名的詩畫家。唐玄宗時期,宮內牡丹花盛開,非常漂亮,玄宗就問穆修己:“今京邑盛傳牡丹詩,誰為首出?”唐朝的時候文人墨客很多,詩酒風流,牡丹花開了,大家都要做詩。穆修己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可為首出”。所以咱們要明白:第一,“國色天香”是拚起來的,各取了詩句的前兩個字,組成了一個成語;第二,它的原始版權屬於李正封,它的發現權和推廣權屬於穆修己,沒有穆修己,唐玄宗就不知道這兩首詩,也不會留下國色天香的典故。
在傳統中國,如果要形容一個家族有家教,往往會用“韓穆家風”這個詞,這家不一定姓韓,也不一定姓穆,完全可以姓錢、姓張或姓王。這裏邊的“穆”指的就是穆寧,唐朝的著名大臣,個性剛直,奉公守法。安史之亂的時候,穆寧正任河北采訪使,他曾聯合各州縣並力抵抗。穆寧的家教極嚴,讓兒子從小熟讀禮法,要求兒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禮。他和韓休兩個人在當時以家教嚴格出名,所以留下一個典故,叫“韓穆家風”。
穆氏在今天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排第206位,人口55.3萬多,大概占了全國人口的0.034%。最後強調一次,這類數字隻可以大致參考。我手頭還有別的資料,說穆姓在1987年排在第227位,2006年排在第206位,但人口數是45萬多。
不停出家的皇帝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蕭姓。
源流一,源於嬴姓,來自遠古的部落首領伯益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伯益之後孟虧在蕭邑做大夫,他的後裔便以“蕭”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為最古老的蕭氏。
源流二,出於子姓。春秋時期,宋國的始祖微子啟有一個後代叫大心,因對宋國有功,被封於蕭。後來,蕭國被楚國滅掉,後裔子孫為了紀念亡掉的國家,以國名為姓稱蕭氏。
源流三,源於契丹族,出自契丹的拔裏、乙室兩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遼國,“姓氏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早期的契丹人沒有固定姓氏,所以以大人或者有力氣的人的姓為姓。我打你一頓,把你打服了,你跟我姓吧。那個人覺得也挺好,並不覺得屈辱,就跟對方的姓了,希望能夠從他身上得到點兒勇氣,哪天把他打敗了,再姓回去。遼國貴族當中,基本隻有兩個姓,一個是耶律,還有一個就是蕭。有關蕭姓的來曆,根據《遼史》記載:“遼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以乙室、拔裏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非常佩服劉邦,所以他說漢姓就是劉。同時在契丹族裏邊有兩個家族很厲害,一個叫乙室,一個叫拔裏,他希望這兩個家族像蕭何那樣輔佐自己,所以他就規定這兩支最好姓蕭。遼太祖建遼國以後,開始以其妻弟蕭敵魯任北府宰相。終遼之世,蕭氏後族幾乎全部壟斷了北府宰相預選權,後來最有名的當數蕭太後。
來源四,外姓改穆。宋朝有一個將軍叫鍾達,被奸臣所害,滅九族。他一共有七個兒子,有三個逃掉了,為避害而分別改為蕭、葉。
還有,金代和元朝時期,北方流播一種宗教,是道教的一種形態,叫太一教。這個教的信徒很多,當時的教主姓蕭,他有個要求,信教就得跟他的姓,所以信徒都跟著姓蕭了,這樣憑空增加了很多蕭姓人。
源流五,源於滿族、佤族、普米族、彝族、傣族裏邊的蕭,屬於漢化改姓,這個也很多。
蕭姓最早發源於山東省。先秦時期,因為蕭國被滅,所以散居各地。到了秦漢時期,蕭姓外遷,就進入了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這個時候,名人輩出,漢相蕭何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士族南遷,所以蕭姓也隨之遷徙到南方各省,家族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於天下,建立了齊、梁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蕭姓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唐宋時期,社會相對比較穩定,蕭姓接著南朝的這種鼎盛,依然是顯貴、龐大的世家。這個時期蕭姓開始進入福建、廣東。
今天的蕭姓在中國分布很廣了,散居各地,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比較多,這六個省的蕭姓占了全國蕭姓人口的70%。
蕭姓是超級大姓,出的人才太多了,我隻給大家介紹一位蕭姓的皇帝,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而我們今天對他的曆史作用和文化影響所做的評價或者估計遠遠不夠。他就是梁武帝蕭衍。
蕭衍(464—549年),字叔達,小名練兒,南齊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出身於當時蕭氏的第一名門——蘭陵蕭氏,是南梁政權的建立者,也是蕭何的第25世孫。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族弟,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48年,在南朝的皇帝當中在位時間最長,很有政績。晚年非常悲慘,因為在“侯景之亂”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86歲。
蕭衍,從小非常聰明,博學多才,喜歡讀書,當時和另外七個人一起遊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是“竟陵八友”之一,其他人包括曆史上有名的沈約、謝眺、範雲等。做了皇帝以後,政績顯著,勤於政務,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了。而且,他廣開言路,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了兩個盒子,一個叫謗木函,一個叫肺石函。如果是功臣,或者有才的人,你沒有得到賞賜、提拔、重用,你可以寫信,扔在肺石函裏;一般的老百姓如果要給國家提意見,或者有什麼要表達的,你就投在謗木函裏。這是讓民間表達意見的一個渠道,梁武帝都會批閱。
梁武帝是非常節儉的一個皇帝,他的節儉很有名,“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一頂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蓋兩年,這個在皇帝裏邊是不多見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每天隻吃一頓飯,忙的時候就喝點粥。
蕭衍篤信佛教。信佛以後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自己這麼做,還要求全國人民效仿。他不僅管活著的人,還要管死的人,規定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好多老百姓就跟大臣說,不對,這老祖宗要“血食”啊,老祖宗要吃肉的,你讓他吃素行嗎?大家紛紛反對。最後,梁武帝允許用豬、牛、羊、雞,但是隻許用麵粉捏的,還是素的。這就對中國的影響太大了,咱們現在吃素齋,會發現有好多菜名叫素雞、素鵝、素魚、素火腿。惟妙惟肖,做得跟真的一樣。照道理講,這是不可以的,因為吃素最要緊的是心裏有素,你吃著素,想著肉,還不如不吃呢,明顯是在違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