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1世紀:基督教與歐洲社會(3 / 3)

在遠東社會裏,儒教沒有如此有規律的細密儀式,大多數佛教徒更是以超然著稱,對應於洗禮過的西方基督徒,中國的居士可謂少之又少,現代人更不會輕易承認自己是虔誠的佛教徒,即便傾向於佛教或道教的人,也隻是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基督教徒則是強烈地宣示自己的身份,而且整個歐洲地區幾乎被基督教全麵占領,異教徒是絕對的少數。

久而久之,西方通過基督教而進行的道德教育就廣度與強度而言已大大超過遠東社會,截至現在這種規範的基督教活動在歐洲已經持續了至少1000年,所積累的社會效應是難以估量的。所以,我們差不多可以說:信仰即道德。中國由於是宗教不甚發達的地區,所以道德教化方麵與西方相比就隻能是難如人意了。

另外,中國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通過世俗的哲學思想來貫徹,如儒教;有些則是通過利益鏈條來實現,如宗法,也如佛教。假如沒有“因果輪回”的教誨,也不知道最後會剩餘多少信者。甚至佛教最後成為一種以善與靜為核心的智慧遊戲,而基督教卻呈現的是一種麵麵俱到的“管家婆”角色。

東方以儒教為核心的道德教化更多的是從世俗角度出發,西方則更多地從宗教本身出發,這使東西方的道德顯示出一些根本的差異。遠東社會裏多數人的道德培養以功利為目的,明哲保身是潛在的信條,長輩教育晚輩主要在於不讓他們惹麻煩,進而能夠為家族爭得榮譽,所謂望子成龍、光耀門庭、忠君報國等集體主義思想也是中國世俗道德體係的一個特色。不過,遠東社會裏也有很嚴苛的地方。總體上,東方的道德教化更多的是從懲罰中獲得效果,一旦違犯,懲戒就會很重。中國的“君子文化”就產生於這樣的土壤之中。

東方君子與西方聖徒之間的差別,主要就在於一個是世俗的,一個是宗教性的,前者是屬於“人”的,後者是屬於“神”的。基督教在提供附帶的道德教化的同時,以其獨有的宗教氣質,培育出了很高的精神價值,如聖潔、高尚以及無私大愛等,甚至西方政治哲學總結出的平等、博愛、自由、正義等也都與基督教的教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都是遠東實用主義社會中比較欠缺的道德與審美成分(基督教的這些文化特征,尤其是帶有高度審美性質的特點,如聖潔等,可能與特別強調美感的希臘文化有一定關係)。

不過從哲學延伸上看,基督教最終將視野導向社會實用。中國的儒教是實用的,佛教卻是超然無物的,可以說,中國的儒釋道在哲學走向上幾乎各不相同的。基督教近似中和了這些矛盾,既不虛無也不庸俗實用,所以產生了最佳的社會效益。

從中世紀開始,基督教就基本覆蓋了整個歐洲社會,佛教以及注重養生的道教卻未如此長期統領過全中國。基督教統治西方社會之後從來沒有再次遭到挫折,隻是到了現代化的“前夜”才開始遭到啟蒙運動的質疑,而佛教與道教卻一再地受到毀滅性打擊。所以,中國道德體係的多元化、不穩定性以及世俗化成分,與西方在基督教權威樹立之後有組織、有紀律、穩定、統一的宗教性道德教化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遠東社會的“道德教育課”是零碎而斷續的。

到現代社會,這種差距就更為明顯,受到過基督教長期持久規範的西方社會顯示出更重道德的特色,而遠東社會在20世紀去除了儒教之後隻偶爾顯示出質樸(所謂“質樸”其實也是原生態或未開化)的特點,也就是依靠人們天性中善良的一麵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