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8世紀:歐羅巴、基督教與神聖羅馬帝國(1 / 2)

8世紀歐洲才開始浮出水麵,但它作為一個名稱“歐羅巴”(Europe)則與“中國”幾乎同時出現,這是3000多年前的故事了,而且隻是個傳說:在古希臘神話中,“歐羅巴”最初是個腓尼基公主的名字,她與宙斯相遇生下了克裏特國王。與“歐羅巴”相對的另外一個女人名字叫“亞細亞”,古希臘時代就有了歐、亞之別的地理區分,顯示了文明初期東西方即表現出文化的明顯差異。今天的幾大洲劃分,是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產物。

在歐洲曆史上,以阿爾卑斯山為界的南北世界幾乎類似中國的長江南北的世界,隻不過與中國相反:西方的文明世界在南,希臘與羅馬是南方的代表。所以說今天的整體“歐洲”重點放在西北,這種分割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人們常常在提及歐洲時幾乎忘記了東南歐洲的存在。這種視角是有失偏頗的。

從神話“歐羅巴”走向實體“歐洲”的時間應該從查理曼大帝時期(742—814年)算起。截至9世紀,除了北歐列島與不列顛群島外,從西歐到大約東經20o的多瑙河下遊,皆受到這一蠻族統治的影響。歐洲的文明人是希臘人和羅馬人。中國曆史上向來有“夏夷之辯”,將這套概念移到歐洲,希臘、羅馬就相當於“夏”之文明,北方歐洲人則屬蠻夷也。

基督教對歐洲的影響

一部歐洲史就是一部基督教史,歐洲中世紀以來的整個政治史其實也是一部宗教史。我們通過諸多史實會發現,歐洲近現代的科學、殖民、社會組織、政治思想、道德價值觀等方麵都離不開基督教的影響,其作用之顯著,以至於我可以斷言:沒有基督教就沒有今天所謂的“西方文明”。所以,不了解基督教的發展與特質,等同於不了解西方社會與曆史。

基督教於2000年前脫胎於西亞的猶太教和其他一些亞洲宗教與哲學思想。最初基督徒通過土耳其、希臘、羅馬在地中海東北地區傳播,在經曆幾百年的壓製與迫害後,313年,基督教終於獲得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米蘭敕令》批準,對基督教的迫害由此停止,半個世紀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346—395年)逝世,臨終前他將羅馬帝國分予兩個兒子,東、西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又名拜占庭)。這個分裂與基督教在歐洲獲得承認在同一世紀,最終基督教成為整個歐洲的標誌,教皇最終成為整個歐洲領袖中的領袖,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後來的基督教世界代替了先前的羅馬帝國,不過其中心開始北移。

基督帝國從羅馬帝國這裏開始不僅北擴,而且基督教由弱到強,最終教皇統一了整個歐洲。工業革命之後,正是基督教的式微時期,這使得基督帝國的統治方式受到挑戰,舊秩序被打破,新的世界大戰在西方人之間重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