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落後”的苦苦自責中度過了百年屈辱,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其實很可能原因就這麼簡單:先天的地理條件和地緣關係屬於決定性因素,人的因素與文化的因素都不是最重要的。
在近1000年內,商業經濟特點愈加明顯,交通成為先決條件。憑借水上優越條件,歐洲經濟在最近1000年的逐漸上升理所當然。至最近500年的藍色海洋時代,歐洲躍出水麵全屬必然。水,最終決定了歐洲在近現代的文明發展。
歐洲的“水國”特點還順帶解釋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為什麼最終出現於威尼斯這個在沼澤上建立的“水國”,並且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最先產生於沿海。無交通,無交流,則無商業為核心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必須產生於城市文化之中,而歐洲的文化正是城市文化。最早的城市文化都依賴於水的交通而存在,而具有廣袤內陸的中國在這些方麵全部相反:相對於歐洲少水而城市文化不發達。
整個“歐洲半島”很少有距離大海、大湖超過400公裏的地區,最初的歐洲心髒區域無一例外皆在海邊,如雅典、羅馬、君士坦丁堡,近代崛起的“大國”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等也都臨海。當漢唐以關中大平原為中心以農業立國時,西安這顆遠東帝國的心髒遠距大海千裏之外,整個歐洲找不到一個如此幹燥少水的城市,龐大的地中海甚至一直是羅馬帝國與拜占庭的內湖。所以,歐洲文明從一開始就是水上文明。這種中西方的天然差別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最終還產生了文化的根本性差異。
水不僅提供了商品運輸的道路,而且指明了文明前進的道路。
從西亞起源的文明在向歐洲擴展的過程中主要沿水路,從西亞進入歐洲的基督教傳播路線最具象征意義。早期基督徒的傳播點幾乎全部在沿海城市,他們一路沿著地中海沿岸城市,最終通過西班牙進入北海。歐洲最先在沿海發達,這一點與中國相反。在歐洲,水、文明、商業、城市與基督教相互交融提升,最終它們共同打造了歐洲的獨特文明。
歐洲的水上城市社會與東方的農業和遊牧人社會,為何在近代演化出先進或落後?這其中原因複雜,但城市社會遠比鄉村或遊牧社會更富有生機與活力,即便在今天這也屬清晰可辨的事實。城市型勞動力所產生的價值可能是農牧業社會勞動力的幾倍,所以,以水上交通催化的城市化歐洲社會,可能是歐洲最終超越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內陸農業文明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歐洲的一個“水國”代表,英國曾經被曆史學家總結“海是其曆史的關鑰”,水其實就是整個歐洲的“關鑰”。認識了歐洲之水性,才能理解伴隨現代化發展的“藍色文明”的真諦。
歐洲之所以成長為今日之歐洲,天然的地理地緣條件無疑是最值得關注的,但是了解歐洲在如此自然條件下逐步的曆史文化發展同樣重要,正是在那些無數的細節裏,我們才得以發現“先進”的一步步成形與夯實。以下截取的這些歐洲誕生時期最具標誌性的重要事件,按照時間的順序可能具體構築了日後所謂“先進”的一個個節點(不過,讓我們首先越過大家耳熟能詳的古希臘與羅馬帝國的耀眼光芒,將目光直接鎖定在日後產生“先進”經驗的地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