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中國歐洲更有地理優勢
遠古時期,人們視野有限,沒有明確的全球觀。若換一個角度來看包括中國在內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常常會讓人倒抽一口涼氣。以往用傳統視野作種種內部微觀分析,無論那些理論多麼精微,都會被宏觀的全球化架構碾碎。在全球化愈加深入的今天,中國人看待自我曆史與全球曆史都到了必須重新考量一切的時刻。視野變了,我們的看法也必將改變。
各個文明板塊除了地緣因素之外,還受內部地理地勢的影響。中國與歐洲都是這方麵的典型。歐洲盡管與中國麵積接近,但三麵環海,大陸相對平坦,這一地理特征有利於借助水上交通發展。這一優勢從古到今推動著歐洲的前進,也是構成中西方社會不同的一個基礎支點。
歐洲大陸本身是個大半島,由波羅的海、大西洋與地中海夾在中間形成。北方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班牙與意大利所在的半島,還有巴爾幹半島,都是歐洲的次半島。歐洲有無數個小半島,也有無數的島嶼,包括英國與愛爾蘭所在的不列顛島、冰島以及地中海裏的諸多島嶼。整個歐洲其實是由兩個大半島組成的一個巨型半島。
就島嶼和半島的麵積與數量相比,中國遠遠低於歐洲,這個明顯的地理差異使兩個地區有了差別:中國為典型內陸國家,歐洲很多國家則是典型水上之國。
另外,歐洲沒有其他洲所具有的極端地理環境,如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與喜馬拉雅山這樣的極端地理特征在歐洲就不存在。歐洲內陸最高的山峰比珠峰的海拔低3000多米,普通人隻要有勇氣皆可翻越歐洲的任何一座山脈。歐洲的平均海拔為340米,而中國的平均海拔高度是歐洲的幾倍,大約為1600米。
歐洲整體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這些不僅利於商貿交流,而且方便農業生產。歐洲的最大地形類型是平原,而中國占最大比重的是山地(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占19%,平原占12%)。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歐洲與中國有著天然的不同,這些不同必然影響到各自的一係列發展。簡言之,歐洲的天然條件大大優於遠東地區,更優於後來沙化嚴重的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如西亞與埃及地區在幾千年的演變中近乎90%的土地成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荒漠。
歐洲半島上還有諸多伸向東西南北的內陸河流,它們構成了一個可以任意穿越歐洲大陸的水上交通網絡。歐洲便利的自然條件使普通人即便在無動能時代也可以在幾個星期之內從任何一個方向穿越整個歐洲,而人們要穿越亞洲則可能需要幾倍的時間。農業時代這一自然條件所提供的便利並不突出,但是在要求速度與數量的商品經濟時代,卻可能是決定性的環節,所以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這種地理條件在東西方產生了不同的效應,而西方最終勝出。
不妨將歐洲的這一天然地理資源優勢比喻為世界的“長三角”或“珠三角”,它們先天決定了歐洲在現代的優勝地位。這樣一塊猶如上帝恩賜的豐腴土地隻在等待西亞的文明火炬傳播過去,隨時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爆發文明的火焰,歐洲需要的僅是足夠的時間積累。北美也有基本類似的優越條件,隻在等待一個文明傳播的時機到來。
筆者認為,天然地理地緣優勢比湯因比所謂的“文明應激”更為重要,或者可以以“此一時彼一時”來看待,否則可以試問湯氏:今天落後的中國西部需要多久可以“應激”出比中國東部沿海更為先進的社會?北非沙漠裏的人們需要多久才能應激出歐洲這樣的文明呢?也可以說,湯因比的“應激說”是一種“唯心”史觀,地理地緣可說是一種“唯物”史觀,而“唯物”應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