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先接納西方文明的是中國東南而非西南?這是因為中國內部的地緣發生了作用,中國文明核心地區在中原與幾個都城所點綴的長三角地區,西方從海上而來的商人去往中國核心必經珠三角,西南由於並不臨近這條水上通道而成為死角。另外,為什麼19世紀西方人最先踏上珠三角而非上海?這是因為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法定的對外通商口岸。受到日本直接影響而興盛起來的上海尚未成長起來,日本代替西方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應該是20世紀的事情。上海盡管開埠也有幾百年了,但在光緒年間才真正被看作城市。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天津大沽口炮台被占,西方隨軍記者在天津拍攝了大量照片。參與談判並簽訂《北京條約》的奕訁斤成為第一個進入攝影史的中國皇家成員,創造了這個曆史的是意大利裔英國記者菲利斯·比托。
美國人彌爾頓是第一個因獵奇探險而進入中國內地的西方攝影師,他在19世紀下半葉長期深入中國,並拍攝了許多市井風貌類生活照片。該時期相機的曝光時間已經縮短到大約1分鍾,而且不再使用水銀塗層,開始啟用玻璃塗層。
英國人湯姆森大約在1872年也深入中國長江流域,拍攝了大量有趣的民俗與地理山川圖景。
以上英美人士進入中國攝影的事實說明,當時隻有具有強大國力的國家的人才可能到遠方去旅行。這可能牽涉到諸多因素,比如經濟、視野、消費群、科學理念等。
中國第一位本土著名攝影師名叫賴阿方,是個香港人。據說,他本來是為英國人打工,後來學會攝影術,就自己開館營業了。
另一個早期中國職業攝影師是廣東人,名叫梁時泰。光緒年間皇家在天津練兵,醇親王前往視察,梁時泰與德國人合作完成了這次用照片向皇上彙報的任務,這是中國政府將攝影作為實用的開端。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打破了外國軍隊不準進入中國北方的禁令。東西方現代化的傳播從此進入快速交流期,攝影術也隨著入侵者進入北京城。
思想開放的珍妃是第一個將攝影器材帶進皇宮的人,時間是1894年前後。她甚至秘密委托太監在北京城開設了時髦的相館,後被查封。這個事件說明,開放的人總是走在時代的前端,但是前行者的命運卻往往是坎坷甚至是悲劇性的。
1905年,曾經與家人長期在法國生活的裕勳齡成為皇家攝影師,他的姐姐榮齡、德齡都是陪在慈禧左右的常客。
到溥儀時期,相機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皇帝夫妻都有了自己的相機。
通過攝影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不難看出,在這個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地理、交通條件;然後權勢、財富、思想認識與市場需求也是接受新生事物的關鍵,皇家權貴往往是第一批新生事物的受惠者。對於其他時期、其他方麵的文明因素來說,傳播的軌跡也應是這樣。
作為近鄰,日本並沒有出現在這個早期相機技術的傳播鏈中,因為日本是在20世紀下半葉才加入西方科學大軍的。但在21世紀,中國攝影器材的大半市場被日本占領,這再次說明了地緣在傳播中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時間與地緣結合並作用於傳播的必然性。
傳播在繼續,傳播還在加強,21世紀將是傳播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