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文明傳播規律與攝影術傳播案例(2 / 3)

從微觀看文明傳播規律

人類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有可能是傳播的結果,大到政治形式,小到牛仔褲、手機、紐扣的製造,隻要有人類能夠通行的道路,有關信息就會得以傳播。有些傳播簡單,有些傳播困難,但最終隻表現在時間的差異上。另外,有些傳播是直接的,有些傳播是間接的。比如,手機的傳播就是直接的,不同地區的人們了解了這種機器的具體樣式與製作原理、功能後,就可以模仿出一套類似的設備。但我相信,更多的文明傳播是在“非直接傳播”的模式下得以實現的,比如隻要具備基本相同的社會文明條件,一個社會根據需要就會產生一些類似的“發明”。

人類文明傳播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道路與距離, 它們決定了傳播速度的快慢。傳播一般都會自動采取最聰明的捷徑,因為背後操控傳播的是人,並且多是精打細算的商人。不同時期由於地緣關係的轉換,文明傳播也會發生路徑轉換,如中國古代文明傳播主要靠西北的絲綢之路,同時輔以南方水路;到了近代,水路越發重要;科技發達之後,“空中傳播”備受重視,飛機、電話、電報、收音機等都可以列入這些範疇,尤其是計算機引導的新科技,更是快到以秒計的程度。

古代的傳播因為史料的模糊,史前史就更是“死無對證”,隻能靠邏輯推理。但探查現代化文明是如何傳播進中國的就容易多了,下麵這個案例就很典型。

近代作為西方文明因素的攝影術進入中國案例 [ 本篇攝影史部分史料來自楊延智先生的講座。]

今天,照相機在中國已普及,家家有之,但它是如何傳播到中國的,並且傳播了多長時間呢?

有人認為1826年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用白蠟板曝光穀倉超過8小時是現代攝影的開端,但也有人認為是他的夥伴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1787—1851年,法國人)的發明。1837年或者在這之前幾年,達蓋爾相機已經麵世。最初的相機需要半小時曝光。後來逐步改良,最終發展到今天瞬間成像的驚人成就。

達蓋爾相機出世後,最先傳播進英國,然後風靡於美國。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國門被打開,隨之大批外國傳教士獲準進入中國,攝影術就此傳進中國。這項技術進入中國隻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看來速度很快,不過最初都掌握在西方人手裏,中國人並不熟悉這項技術,照相術發明後的100年裏在中國也並未普及。

與中國早期文明多數通過河西走廊傳播不同,攝影術首先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這恰是中國近現代文明的一個最大入口。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地緣隨著時間的推進產生的顛覆性變化展現在中國的曆史畫卷之上,這用了兩千年才完成。在中國的《易經》八卦文化中,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從文明起始到現代,中國經曆了從“天門”轉為“地戶”的有趣過程,恰合了《易經》“變”的真意。

第一站是西方人盤踞的重鎮—香港、澳門,然後波及廣東、福建等地,之後才向北沿海路擴及上海,再向北到達天津。這個落腳順序與中國其他近代文明的發育路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