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輝煌的隋唐時代(2 / 2)

隋前百年的社會動蕩效應在隋朝建立後並未馬上消失,暴力革命的傳統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負麵作用,隋皇室隨時都有可能被野心勃勃的軍人推翻。暴力革命導致社會動蕩,並因此帶來更加嚴苛的專製。隋文帝的政權就是通過暴力奪取的,他以大規模根除鮮卑皇室為基礎,建立了隋王朝,但這種殘暴很快得到報應—隋煬帝不僅殺掉四兄長,而且弑父,他自己也最終被鮮卑人帶領的官兵絞死,隋朝很快便被盤踞於關中的李家表親篡權,僅存在了37年就完結了。

唐朝的繁榮是文明的飛躍

唐朝(618—907年)初期同樣經曆了隋朝皇室的過程。為爭奪皇權,李世民不惜殺兄戮弟。這位皇帝帶著自責和恥辱,從來沒有到過泰山封禪,因為他自認為德行不配。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過幾百年的戰亂,到唐朝時期,人心思穩,和平為眾望所歸,加之李世民戴罪小心治世,向外部世界開放並與之交流後,唐朝馬上獲得了經濟大繁榮。

唐朝確實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值得讚歎的盛世,但唐朝的繁榮是簡單的繁榮,沒有構成實質性的文明飛躍,隻是養肥了一群李姓“大地主”。除了隻有中國人自己才能欣賞的文學成就,唐朝在政治、經濟與科學領域都沒為世界提供明顯的普世文明新價值。

而且,唐朝的繁榮可能恰恰是民族融合的碩果,是雜交優勢的證明。唐朝是南北文化和多民族文化融合成功的顯著標誌,從那麼多胡人乃至外來人種來華交流的考古資料看,這還是一個與國際有著廣泛聯係的王朝。所以,唐朝不是個普通的中國封建王朝,它的興旺發達值得從文化交流與傳播方麵深入研究。

唐朝又一次選擇以關中西安建都。從宏觀上分析,有幾個因素可能促使李唐選擇回到西北:一是李家的祖籍在西北,定都西北有利於“接地氣”,這是政治的需要;二是隋朝又一次打通了陸路的絲綢之路,而當時的外部世界文明核心因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滅亡而回到了地中海東岸的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帝國,所以中國西北的地位重歸重要,國都回歸西安合情合理。

“五胡”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時間已經被同化為中原人,鮮卑人更是成為隋唐的王室成員,此時新出現的中原王室大敵變更為西北方的突厥以及西南的吐蕃。所以,唐朝重回西北也是出於軍事方麵的考慮。最終唐朝被西北各民族瓜分,也說明了當初這個選擇的必要性。

漢、唐兩朝選擇關中定都,為關中文明積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沒有足夠的曆史積澱就不可能有所謂的文明,從這個意義而言,截至唐朝,或者說截至大約1000年前,中國已有幾處積澱比較深厚的文明之地:涉及“三代”文明的中原地區,周、秦、漢、唐定都的關中地區,齊魯文化—或者說孔孟禮教的發源地山東,以及夾於這些文明之地之間的山西、河北。

長江上遊的成都平原與長江下遊地區,其文明到唐時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長江中遊也有燦爛的楚文明;而東部與南部沿海的眾多海港城市於最近1000年裏,在與西方的遙相呼應中也開始蘇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