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輝煌的隋唐時代(1 / 2)

589年,陳滅亡。隋統一中國,定都長安,洛陽為陪都。中國文明開始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甚至進入自秦漢以來的另一個頂峰期。這兩個頂峰期大約間隔了500年的時間。

隋唐王室具有鮮卑血統

隋唐文明一如之前大多數王朝,他們的統治者並非純正的漢人。根據較為清晰的文獻資料記載,這些中國皇帝多是少數民族與漢人通婚的產物。這一血緣現象非常明確地反映了中國當時多民族文化交彙的狀況,這也是南北文化相互融合的一個象征。

早期的中國文明實際上在“五胡亂華”之後已經被追逼到南方,新王朝是一種全新內涵的嫁接與發展,這在隋、唐兩個皇室的血統方麵最為典型。

隋文帝楊堅(541—604年)原為鮮卑族建立的北周之重臣。楊堅之妻是鮮卑女獨孤氏(有人說獨孤氏實際為匈奴根係),長女嫁北周武帝,其子隋煬帝楊廣有一半鮮卑血統,楊家甚至有鮮卑姓“普六茹”。隋、唐兩個王室是親戚,唐高祖李淵(618—626年)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姐姐,所以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而楊廣又是李世民的表叔。

唐太宗李世民從其祖母到皇後皆為鮮卑人,所以唐與隋一樣,皇族都有遊牧人血統。李氏祖上不僅一直在北周曆任要職,而且屢取鮮卑女為妻,李淵自取鮮卑名“大野”。按現代基因學分析,僅從李世民鮮卑族的祖母算起,其父李淵有二分之一的鮮卑血統,李淵之妻為鮮卑女,李世民則有75%的鮮卑血統,再加上其妻亦為鮮卑人,則其皇子的鮮卑血統已達80%以上,因而唐朝就是個“胡朝”。這恐怕也是唐朝能夠敞開胸懷、海納百川,最終得以興盛的原因所在。

隋唐時期與漢人融合最深的少數民族是鮮卑人,他們是“五胡”中最為野蠻的族群,因為他們是唯一被懷疑沒有文字的民族,而且也是唯一來自文明之光最為黯淡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當時人類的最高文明皆在中國的西方,東北開化相對較晚。

隋文帝楊堅是個並不經常被中國人提及的皇帝,但他的作用幾乎相當於秦始皇,他開創的朝代壽命雖短,卻奠定了之後一個隆盛王朝的文化根基。正如漢朝奠基於秦朝的廢墟之上,唐朝也有賴於隋朝的文化延續。

隋朝開通大運河,號令天下整理國學,建立科舉製。其中,大運河向東南的延伸表明了當時中國文明的東南傾趨勢。另外,隋朝還再次打通了封閉已久的絲綢之路。

科舉製的平民意識

科舉製是隋朝創立的,此項製度延續了大約1500年,深刻地影響了之後的中國社會。不過,很多人誤解了科舉製的功能,科舉製不是教育製度,而是一種考試製度。

在中國曆史上,與考試體製相關的高等教育製度,大致的發展軌跡是這樣的:漢朝建立的太學製度經過斷斷續續的發展,形成了專門吸收皇親貴胄子弟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的“三學並立”之製,儒家經典一直是教育和考試科目的重中之重;至隋,律學(習法令)、書學(習文字)、算學(習計數)三學進入考試學習科目,但高等級的官宦人家一般不學涉及實用的學科,隻有八品以下子弟才學習“三學”;唐朝時期教育歸國子監管理,學生通過科舉製檢驗成績,最後輸送給社會,所以科舉製相當於現代的公務員考試製度。若一定要比附西方大學,或許唐朝興建的主要為私人主持的書院更為接近一些,但是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尤其是科舉製度束縛了書院製度的發展,最終導致在千年之後中國教育體係徹底被西方教育體係所取代。

科舉製具有明顯的平民意識,它打破了隻有貴族子弟才能入仕的等級製,許多人將其看作中國古代社會公平的一個體現,但實際上這項製度是與中國暴力革命的政治傳統相結合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暴力革命傳統更是平等、民主的一種極端體現。正如人和事物都有其兩麵性一樣,這兩種傳統都是中國文化“早熟”的青澀惡果,在本書後麵與西方的多重對比之下,我們將看到它們所帶來的無法彌補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