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中國經曆了短暫的社會動蕩,從25年東漢建都洛陽到220年,在這近200年的時間裏,東漢大致持續了西漢的方針政策與文化思想,使孔孟思想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展。
東漢:中國文明核心歸位中原
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交流史,一部交通史。自漢朝以後,人類的水上交通工具日益先進,歐洲人在漢朝時期已通過水上交通工具來到了中國南海。
東漢建都洛陽從宏觀上反映出中亞文明通道的漸趨衰落,原先的世界文明核心已經悄然離開中東。從公元前3世紀亞曆山大領導的短暫的希臘帝國到之後的羅馬帝國,標誌著當時世界文明的核心轉移到了歐洲地區的地中海北岸,而且世界之都也轉移到了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島。羅馬帝國與東漢的交流途徑中,快速的水路占據著很大的比例,不過這依然是由分段航運連接起來的長途交流,而且陸路也依然占據著主要位置,無論如何,世界文明的核心西移已成定局。
中國的首都離開西北,歸位於中國地理的真正核心—中原,這確實受到了水路的影響,但並非是洛陽與羅馬的直接聯係引起的,而是因為中國沿海的經濟受到外部刺激,開始茁壯成長。長三角與珠三角在此期間明顯進入飛躍發展階段,甚至環渤海區也在漢朝時期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中國內部的地緣形勢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
這個時期出現的“門閥製度”以隱約的形式在中國發育,這是漢朝幾百年的社會積累,也是生產力得到發展的表現。財富長期積聚於一些官宦手中,貴族勢力逐漸形成,在一定時間內他們對於中國社會形成了穩固與製約的雙重效應。漢朝時期藝術大興,科技發展,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鼎盛時期。漢朝末期一直到三國期間,平民越來越顯示出對最高統治權力的瘋狂野心,動輒就有人出來獨樹大旗,稱王稱霸。漢朝末期顯示出一種“傳統”的模樣,而專製傳統正隨著這一模式在加強。
三國:群雄爭霸
群雄稱霸的三國時期(220—280年)隨後到來了。
曹操是三國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政治領袖。這個不具有皇族血統的軍事首領是暴力革命與傳統禮教之中扭捏最甚的人:他肯定胸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信條,但是麵臨幾百年漢朝的傳統勢力,如何建立自己的天下而免受儒家思想熏染的漢人的譴責,成為他終生考量的政治命題。代表漢王之後的蜀王劉備最弱小也最委屈,反映了正統的無力;位於長江口的吳國顯示出勃勃生機,反映出中國沿海的生命力。
三國的版圖變更很有意義,吳的興盛顯示了中國文明全麵而深入地推至長江流域,而蜀地也在長江流域,吳、蜀、魏的鼎立對峙明確無誤地告知人們,中國文明的重心在此時不僅已經東移,而且即將南移。西方沿海地區的變化肯定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遠東地區,“蝴蝶效應”在古代同樣存在。
勢力最大的魏國是三國中唯一的北方國家,魏以黃河中原為核心活動區域,代表人物是人種可疑的“白臉”曹操,這說明了當時的中國文明核心依然盤踞於中原。《三國演義》裏“碧眼紫髯”的孫權領導著長江下遊人種複雜的吳國。吳以及連帶的越文化一直延伸到東南亞地區,在這個區域內,巨目濃髯的男人遍布社會各個階層,在包含吳國在內的“六朝”陶器上處處可見這個人種的形象,沿海的吳越人與西亞的水上聯係由此可見一斑。
至西晉(265—316年),中國文化的核心依然沒有離開黃河流域。
情況在4至5世紀發生了質的變化。西晉變更為東晉(316—420年),中國漢文化的繼承者晉人被遊牧人驅趕至淮河與黃河以南,他們最終定都於建康(今南京)。這實際上是魏與吳的一次合並,但文明重心從中原轉移到了吳地。這個事件通常被看成中國文明受到的第一次撞擊。事實上,這樣的事件可能以前發生過不止一次,隻是限於條件而沒有被清晰準確地記錄,因為長三角所在的吳越地區並非是突然之間興盛起來的。中國內部的南北交流很早就出現了,隻是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發生質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