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傳播規律
對於中國的史前文明,我們目前所知不多,不管是主流還是非主流觀點皆屬大膽猜測。而我個人對於文明或曆史的判斷,多數建立在對人類文明傳播的思考上,對此可以參看拙著《談天說地》《漢字起源新解》 等,簡而言之就是“中國文明西來說” [早期的“西方”指中國地理之西的所有地區,如西亞、中亞、北非以及歐洲等。但本書有些“西方”又指約定俗成的現代發達國家或歐洲,這些根據時間不難區分,但需要讀者留心。]。
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與人口關聯密切,人類社會一旦達到一定的規模,溝通與控製能力就將發生質變與更新,政治與經濟都會同步發生變革。所以,對於不同時期的人口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是理解一個時代的前提。
公元前1000年,全球總人口接近五千萬,公元前500年接近一億,以今天中國人口占據世界大約五分之一的比例來計算的話,商周時期的總人口為一千萬。假如商周文明吸引了中國地理上一半的人口,那麼實際控製地區應有大約五百萬人,其餘廣大邊遠地區散布著大約五百萬人。春秋戰國期間這個人數再翻一番。以春秋時期來論,假如將人口按照今天中國的約30個行政單位來劃分,每個行政區(相當於省)約66萬人。而現在一個中等規模的縣級行政單位就能達到50萬人,百萬人口的縣級單位更是屢見不鮮,以今天行政區劃的約2000個縣來計算,春秋時期每個縣域的人口大約是一萬,所以“荒無人煙”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地區的一個重要特色。在今天,中國的人口密度太大了,已經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這個狀況還引發了過度的競爭,造成生態失衡;而北歐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人口稀少,其密度接近中國古代。人口在古代是財富,在現代則幾乎成了累贅。
在農業時代,人口稀少意味著傳播因子稀薄,因為人本身就是傳播工具。古代人口一直很稀少,至清代以前這種狀況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頻繁的戰亂與饑荒是導致人口稀少的主因。史料形容1000年前隋末州縣的蕭條曰:“黃河之北,則千裏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率土之眾,百不存一。幹戈未靜,桑農鹹廢,凋敝之後,饑寒齒切”。唐代貞觀初年的景象是:“自伊洛以東,既乎海岱,藩莽巨澤,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一直到500年前的明代,還有清代,填補人口的“行政大移民”仍時常發生,這說明即便是僅幾百年前的社會,與今天人口稠密的現代社會也相去甚遠,其間的文明傳播速度自然也就大為不同。當然,文明的傳播主要還是仰仗於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變,而非人口本身。
“西周”在西北的鎬京完成曆史使命之後,又向東於洛邑開辟“東周”,然後有春秋、戰國。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