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文化還是地理上的“中國”其名,起源肯定都在目前的中原。不僅因為中國的第一批文字—甲骨文就出現於今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而且“中國”的最初命名地就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的偃師。“偃師”是偃旗息鼓,不再繼續戰爭的意思,這意味著周武王伐紂結束後,周朝即將展開和平建設。
從地域來看,比較清晰的曆史從晚商的中原或西周的“西安—洛陽”開始向外擴展,核心皆在黃河中下遊流域。最初的中國實際控製區域麵積可能與今天中國最大的省份相差無幾。
最初的中國曾在黃河中上遊
受西亞與中亞的文明影響,最初的中國文明曾經以黃河上遊為核心,比如早於“三代”時期仰韶文化的頂峰就在甘、青一帶。中國文明逐漸成長而開始獨立,進而逐漸轉移到東亞的地理區域中心—中原。這中間曾經有過一個長期的地理過渡,位居中國地理分界線上的西安的發育就是“過渡”的例證。以西安為標誌的關中平原是沿黃河故道進入華北平原的一個準備區與緩衝帶,其地理位置異常重要—是聯係中國東西部的咽喉要道。在更早,氣候也更為炎熱的“炎黃時代”,進入華北平原的入口緩衝帶應在今天的張家口一帶。
周王朝定都於關中鎬京(今西安市西部),其他的諸多王朝也都定都於西安。而中國的地理核心在中原,所以,河南周武王“偃師”所在的洛陽成為東都。自此以後,中原與關中如同一隻啞鈴的兩端,成為之後3000年中國文明的兩大重心,這兩地在農業時代裏長期承擔著中國文明延續與發展的重任。
從成形的整個大中國的地形圖上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從渭河上的西安(鹹陽)一直到開封(中間穿越了洛陽與鄭州,甚至包含安陽、商丘等地),這條大約圍繞北緯34°、長達500多公裏的黃河中遊流域,維係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這絕非偶然,而是一種地理上的必然選擇,因為這個地帶不僅是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割區,同時也是東西高原與平原的分界點,同時又因為這裏是黃河故道衝開的一個東西通道,所以這裏就成為中國的地理中心帶,文明必將沉積於此。長江流域也有類似的結構,比如南陽平原與沿著長江主幹道的荊州到黃岡一線,這裏成就了燦爛的楚文化,但由於整體曆史時期[ 所謂曆史時期,是指有文獻記載的時期,相對應的是“史前時期”,即無明確文獻記載時期。]文明從西北進入中國,長江流域的這一同構地理帶的作用也就大大降低了。
從西北的寧夏或甘肅方向而來的周人在3000年前入主中原,擴大了中國文明的西界,他們取代了起源至今依然不明的商朝—有一個推斷認為,商人由中原裴李崗文化的後人與北方草原南下的一股新勢力結合而成,他們還攜裹了所經的河北與山東等地的諸如龍山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等元素。夏朝從考古上尚缺根據,不過學術上認為夏人的活動範圍依然在黃河中遊附近。這就是中國文明最早的一些主要脈絡。
一直到春秋時期,中國的基本情況變化不大。稍晚一些時間,山東以及淮河以北地區的文明發展明顯,這意味著中國東部平原已經普遍適宜農耕文明,上一次冰期等因素形成的水患正在退去。而長江流域的楚地在春秋時期也開始初露崢嶸,盡管有證據表明楚人的根係與黃河流域有密切關聯,但這個情況還是說明了南方水路對中國文明很可能已起作用。在此之前,長江流域一直有明顯的外來文明痕跡,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明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楚文化應該也受到過類似的影響,所以才顯示出與北方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