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還在同我們口舌周旋的野生江(2)(1 / 1)

同淮河回王魚一樣,長江魚一直被列為魚中上品,其肉質細膩,鮮嫩不腥,除了一條大脊,肉中無刺,兼具鰣魚之味、河豚之鮮,一般長江無鱗魚無法與之相比。就口味來說,如果硬要定一下長江魚的位置,剔除多刺的刀魚,那麼我想,它應該還是在河豚和鰣魚之後吧……能與河豚和鰣魚相提並論,那也是一種非常了不得的榮耀啊。

江皮膚黑,有的作青灰色,不像淮河回王魚那般通體明黃而綴有灰黑彩斑,它們尾部都是開叉的,有別於普通的鯰魚和昂丁。背上的大刺,也是比昂丁的小,比鯰魚的大,所以江在我們這裏普遍的稱呼是“江”或“”。它們都生有胡須,看上去每一位都是長老級的。江為什麼皮黑?我們這裏漁民中有個傳說:江原為天上監督管理諸魚之神,一次酒後亂性調戲仙宮侍女,被玉皇大帝打入凡界,被壓在長江大石之下。有一天,一隻黃鶴飛掠江麵,聽到江中有呼救聲,遂潛入江底,見魚淒苦慘狀十分同情,便向玉帝求情,使其免去了苦役。

那年我去長江三峽參加一個由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的學者、作家、報人圍聚的會議。晚宴上當地主人介紹一道三峽名菜,說是“清蒸江團”,我往席上看去,嘿,那不就是清蒸魚嗎?後來問了一下別人,果真就是長江魚,他們稱做“江團”,我不知道何所來由。聽說,好像湖北和四川人都是這般叫的。不過那晚的“江團”確實大放光彩,燈光打在魚體上,晶亮澤潤,色型美觀,能把魚燒到這種功夫的人,身手定是不凡……主人在致歡迎辭,我們卻盯著魚看,口水不經商量地滿嘴泛溢。終於可以大快朵頤了,這魚身上除了那根大脊,細刺幾乎是沒有,基本可以無障礙入口,柔嫩潤滑,油而不膩,給蒸得稍有繃裂的魚皮還特別有韌性,真是不可讓筷子錯過了好辰光!

野生的江越來越少,養殖的魚產量雖多,味道卻難與原長江野生魚媲美。住在長江邊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吃到野生的長江魚,但必須自己動手做,如果是到店裏去吃,就很難有保障了。

下江菜更喜歡紅燒,所以紅燒魚在下江菜裏也算是一道經典菜式。也有店家創新,引入徽菜的粉蒸手法,將魚身浸入料汁後裹拌五香米粉上屜籠蒸,口味獨到,醬香濃鬱。到了我手裏的江則一概處之以紅燒。先將魚收拾幹淨,分頭、尾、身斬成三段,再將蔥薑和蒜頭切細入油鍋煸香,然後將魚塊滑炒,烹入紹酒去腥,加入安慶豆瓣醬、老抽、糖及適量清水燒開,轉小火煮半小時,至魚肉入味,湯汁濃稠,最後撒上蔥花,起鍋裝盤即可。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是東坡的詩吧。板橋亦有詩:“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如今,長江鰣魚已絕跡多年,但這並不妨礙我拿魚頂包來續接口腹的欽羨神往。這些年,每至春深時,我總是要尋來江,做一款春筍魚,也別有一番滋味。鍋中燜至魚酥油出,投入切成滾刀塊且焯過水的鮮筍,燒到湯汁收濃即成。品入口中,魚腴厚春筍嫩脆,加上那種清香綿綿的筍味,仿佛咽下去的就是氤氳在時空深處的濕潤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