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具有豐富的深刻意蘊,對其過程本身進行理性的多維分析,有助於全麵深入地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本質和實踐邏輯。
不斷深入理解、科學解讀、創造性詮釋和理性選擇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要實現中國化,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首要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要真正被當作認識工具和方法來運用,當作理論基礎來堅持,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做的工作。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係、理論品質和功能效應進行係統完整的把握,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科學解讀馬克思主義、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方法和精神,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改造中國人的主觀世界。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在講“中國化”問題以前,先明確講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和立場問題,認為經典作家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並且尖銳地指出了我們黨的馬列主義修養還不高,這就需要學習,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毛澤東還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這說明,在毛澤東看來,“中國化”隻能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其前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國際性,而不是相反。如果離開了這個基點,所謂的“中國化”,就會走入歧途。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本真精神的不斷深入理解和科學解讀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要實現中國化,同時要求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要根據不同時代的發展要求和實踐任務,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創造性詮釋、理性選擇馬克思主義,找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根本點,實現無論從理論層麵還是實踐層麵都符合中國實際的有機融合,產生曆史效果,成為能解決中國問題、中國矛盾的科學理論,成為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曆史觀,思想路線、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政策、方針和各領域的製度與具體體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艱難複雜的過程,能夠做到科學解讀和詮釋馬克思主義,也絕非易事。以至於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還在強調:“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胡錦濤同誌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年12月19日。把“三個基本問題”拓展為“四個基本問題”,這表明不斷深入理解、科學解讀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是始終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過程的。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實際以及中國實際的發展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而每一個時代也都有其實踐主題、中心任務、主要矛盾,因而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始終存在一個“返本探真求是”的過程,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根本點也同樣始終存在一個“分析判斷選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