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偉大轉折,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偉大革命,國家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是黨的曆史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成就非凡的“30年”。分析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大致也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78—199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初步實現時期
“文革”結束後,中國向何處去,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怎麼走,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麵前的曆史性課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判斷已經變化了的世情、國情,緊緊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新的曆史征程,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從理論方麵看,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事業的推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係統闡發了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態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鄧小平強調:“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隻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他還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展的實質,而且提出了其實現的途徑和方法。鄧小平還說:“隻有……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在這裏,他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視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度,而且當作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突出了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展中的基本方法作用。在鄧小平的倡導下,我們黨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原理的認識,明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
第二,堅持並捍衛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在毛澤東思想建立和發展的各個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同各種錯誤思潮的鬥爭中,都堅定地站在毛澤東思想的立場上,堅決捍衛毛澤東思想。他強調,“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在毛澤東辭世以後,鄧小平有力地回擊和批判了來自“左”和右兩個方麵的針對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曆史作用認識的嚴重挑戰和威脅。針對“兩個凡是”的“左”的威脅,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重新恢複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針對來自右的威脅,即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鄧小平明確指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對黨的領導,而沒有黨的領導也就不會有社會主義製度。”對“左”、右兩種錯誤思潮,鄧小平領導全黨堅決給予了回擊,捍衛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與曆史作用,保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發展。
第三,創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奠基之作——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立足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認真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取得勝利和招致挫折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總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形成了關於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一係列相互聯係的基本觀點,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在後來的1997年黨的十五大上被正式定名為“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為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奠基性的成果。
從實踐方麵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在這一時期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使我國跨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此基礎上,開辟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在經濟體製上,我們黨總結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突破了長期以來在經濟體製上“左”的觀念束縛,使我國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從而解決了一個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