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亨利·卡蒂埃-布列鬆 Henri Cartier-Bresson(1)(3 / 3)

亨利·卡蒂埃-布列鬆,這位沒人敢批評的超級大師,從默默無聞的攝影作品中得到了啟示。然後,他開始製造了無數張令所有人都震撼無比的影像。

布列鬆早期的一張照片

放下畫筆,拿起相機的布列鬆,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他那出名的風格。由於攝影比賽比別種媒體有更多的技術性,工具往往會影響拍照者的走向。我們所熟悉的布列鬆照片,都是三十五厘米的小相機所拍的。他曾說:

當我買了第一架萊卡時,它變成了我眼睛的延伸。

布列鬆是二十四歲那年(1932) 在馬賽買了一架萊卡相機。而有關的記載,則寫明他的第一張照片是登在法國的《考察》雜誌上。然而,筆者卻在一本不很普通的攝影專集上,看到他在1931 年所拍的作品。這張照片是正方形構圖,顯然是6×6 的120 相機所拍的,有趣的是,它一點也不像是布列鬆的照片。

《絲襪麵具的臉孔》看起來相當怪異,被罩住而繃得緊緊的女人的臉孔,上仰的角度使兩個鼻孔變成最搶眼的焦點。右眼閉著,左眼露出恐怖的神色,瞳孔還映著拿相機的布列鬆的影子。

從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發現布列鬆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有多大,他日後雖然不曾把超現實的風格繼續拓展下去,但是他所拍的街頭影像中,人物的行動、眼神很少呈現具體的情緒或意圖,讓人有一種捉摸不定感,這正是受超現實手法感染的表現。

四十六歲那年,布列鬆成為蘇俄與其他國家恢複關係之後,第一位被允許入境的攝影家。同時,他還接受了一個公開的訪問座談。有人問:“布列鬆先生,你拍不拍自己的夢呀?”布列鬆認為這個問題直指核心,他回答:“拍。”布列鬆一直認為自己是以直覺來拍照,就像夢一樣,影像是在不知不覺的情形下出現,而隻有靠直覺才能擒拿得住。“所有的思考,隻能在拍照前或拍照後:按快門的那一瞬間,隻有憑直覺。”

這張非布列鬆風格的作品,充分泄露了布列鬆品位的傾向,雖然他最不願意被冠上超現實主義的名銜,但無可否認,他是位“拍夢最拿手”的人。真實世界裏,在他看起來像是夢境般的事件,才會使他按下快門。而也唯有他才能在真實世界裏,發現那麼豐富的象征意義。

布列鬆的“看”

“事實並不見得有趣,看事實的觀點才重要。”布列鬆很強調攝影中的“看”。夢境就是生活中用另一種視覺看到的事件。他在現實世界也有妙趣天成的慧見。

“構圖”是攝影的空間,“快門機會”是攝影的時間,布列鬆看事情,是同時注意這兩件東西的,缺少其一,他會站在一旁等下去,直到“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狀態”,他才比誰都洞悉先機地抓住它。布列鬆是有史以來把時空因素結合得最為靈巧的巨匠。要談他的作品,隻有從他的眼力著手。

為什麼他能那麼準地看清時空最有意義的交叉點?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提到他的前輩大師—安德烈·柯特茲。雖然布列鬆曾寫了一封信,尊稱柯特茲為老師,但除此之外,他從未在任何時期的表白中提過柯特茲,而在一般的介紹中,談到他們藝術手法的關聯,也是十分含蓄,僅說“連布列鬆自己也承認,從柯特茲的表現手法中受惠甚多”。但是,布列鬆到底受到些什麼影響,則沒有人明明白白地指出來,這又是大家盡量擁護布列鬆神聖地位的一種表現。不過,公平自在人心,總是有正義感的評論家會挺身說話,布蘭·柯依是我所見過說得最直白的一位。他在《攝影大師的技巧》一書中,論及布列鬆時說:

20 世紀30 年代的早期,他看柯特茲怎麼做,就照著模樣做,一下子就躍身

為法國最偉大的攝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