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共六年。解放前買賣甲骨。史語所的甲骨隻對外國人及官僚開放,而對國內學者則實行封閉,對所內人員也限製運用。我們在所內受壓迫剝削,被當作工具,有時寫文章隻能用其他人的名字發表,我離開後傅斯年還罵我。中間我病了一年,因而發憤自己找材料。……
群眾意見:
對名利批判不夠。買賣甲骨獲利不小,買時150萬法幣,按官價折合一千美元,賣給郭若愚是二兩黃金,你自己還說“現在價更高”,這反映你的思想。二千片甲骨賺了多少錢?買賣甲骨的賬沒有算清,買賣時有沒有賺錢的動機?
還說:“要是在中央研究院得意,如今就到台灣去了。”對中央研究院隻惋惜自己出不了頭,沒有深刻批判它的反動作風。你與胡適、傅斯年的關係怎樣?……
4月7日,胡厚宣的“學委會曆史係小組副組長”的職務被免除。4月26日,他作第二次檢查:
一、出身經曆:破落的地主階級;中研院史語所七年,史語所在北大各開二小時課,目的在物色人才,因此畢業後被邀進院。因好出頭,所以離院,應顧頡剛之邀就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
二、思想發展:想出頭的名利思想,純學術的專家思想,受北大、胡適、傅斯年的影響。入北大時讀曆史係,逐漸摸著學問道路,走上古代史的道路。北大同時開古代史者有六七人,走上了研究道路。離開研究院後,拚命出書,搜集材料,成都、平、津、滬。……史語所完全是學院式,在南京看不起中大、金大,講史料分工,精專而狹,形式主義,純學術,專家思想。學術無純,事實上為反動幫閑,放棄鬥爭……後雖與傅斯年決裂,但做學問路子不變。胡適宣揚美帝的實踐主義,專講史學即史料學,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屬於反動性,學術中找名利,純學術的名利思想。
三、政治認識:嚴重模糊。讀死書,連小說都不看,絲毫不問政治,認為學術有出路,政治無出路,……對翦伯讚、侯外廬、吳澤看不起,認為他們史料全錯。
四、學術觀點:為學術而學術,超政治,重材料,無思想,無理論,“漢學家好名”,搞甲骨支離破碎。好名好利,得偽□□二等獎八千元(頭等獎為馮友蘭《新理學》),鼓勵名利,燕京哈佛學社、齊魯特加表揚,加薪。北平圖書館代表美國圖書館買我書,每種十五部。美、法學者常來找我。有出洋夢,曾申請去加拿大,想做國際學者。買賣甲骨本來很普通,並非為做生意,是資產階級行為,奸商行為。……
6月11日,胡厚宣再次檢查,仍未過關。6月14日、16日兩次會議,群眾提他的意見:
對名利痛恨不夠,學術政治聯係不夠。民族自卑感,不抵抗,投降主義。名利指導下學術思想容易靠近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