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亨利·基辛格之母葆拉:始終保持平常心(2 / 3)

亨利曾經以為這種反猶瘋狂或許能很快過去,因此還曾竭力忍熬過。他總是埋頭讀他的那些書籍,沉湎於他的夢想之中。

葆拉一直掌管著家中的大事,她勸說丈夫帶著全家盡快離開德國。出於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全家生存的考慮,1938年亨利·基辛格全家去了倫敦。後來葆拉在倫敦的姑母又幫他們去了紐約。

亨利·基辛格一家要變成美國人那樣,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語言、工作、學校,一切都是新的,不好辦。亨利·基辛格的父親發現自己原來在德國的學曆到紐約後並不怎麼吃香,隻好湊合著當一名辦事員,這使他灰心喪氣。

然而,母親葆拉卻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盡管遭受如此大的打擊和不幸。她仍能像往常一樣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她總是對亨利·基辛格說:“孩子,這些不幸沒什麼,這是上帝的安排,我們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當然我們也不能祈求上帝給我們莫大的幸福。”這一點對亨利·基辛格的影響很大,以至於麵對任何失敗和成功都能保持從容。

平常心這個詞,人們知道很久了。可是,真正又有幾個人會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義呢?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榮辱不驚呢?我們常常把心思寄托在別人的評價,寄托在別人的言行上,那麼,我們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從容呢?

有位對佛學研究頗深的作家說,佛教的經典與禪師的體悟,常常把心的狀態稱為“心水”。水是包容的。無論它被何種狀態的容器盛放,它都會與容器處於和諧統一的狀態,它永遠不損傷自己的本質又永遠可以回歸到無礙的狀態。所以,水可以包容一切又能被一切包容,而能包容的心不正如柔軟的水嗎?

母親是孩子最大的影響者,對孩子應該保持一種平常心,給孩子一個輕鬆的環境,這是非常必要的。一顆平常之心,並不是不要進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通過平常之心,使進取之心、成功之心得到升華,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所謂平常之心,就是不能隻要成功,而拒絕失敗,害怕失敗。平常之心就是要把成功、失敗看的平平常常。簡單講,就是要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成功了,不要驕傲,不要狂妄自大。失敗了,也應該平靜地接受。失敗也是生活的必須內容,沒有失敗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敗,才說明生活是有奮鬥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接受失敗應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人們應該學會接受失敗,因為這是生活自身必備的內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敗,那麼,就歪曲了生活的本來麵目,個人將會受到生活的懲罰。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每個人都得平靜地接受生活所給予的各種困難、挫折和失敗。我國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員王楠認為,在乒乓球比賽中,輸贏都是很正常的,誰也不可能隻贏不輸,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對於像乒乓球這種比賽顯得尤為重要。在第45屆世乒賽女子單打決賽中,王楠在先輸兩局的情況下,憑借自己過人的心理素質——一顆平常心,最後三局出色地發揮了自己的技術水平,連勝三局,獲得女子單打世界冠軍。這充分說明心態在成功中的極端重要性。

為孩子鼓把勁

亨利·基辛格到了紐約後,插入了喬治·華盛頓中學的秋季班。由於“有語言上的困難”,亨利·基辛格在學校裏很靦腆,自卑,甚至感到孤獨。

為此,葆拉心急如焚。為了克服亨利·基辛格的自卑感,她給他講愛因斯坦和海涅的故事,還決心和兒子一起學習英文。經過一年的苦練,亨利·基辛格終於熟練地掌握了語言,後來甚至因出色運用英語進行政治活動而博得了全世界外交家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