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亨利·基辛格之母葆拉:始終保持平常心(1 / 3)

亨利·基辛格的媽媽在平凡中不乏智慧。她性格開朗,待人寬厚。在亨利·基辛格的成長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無論是小亨利·基辛格在學校成績不佳時,還是亨利·基辛格在學術界成名之後,她始終保持著一顆難能可貴的平常心,以“管家”自居。她的教誨最終影響亨利·基辛格成為了一名大開大闔的政治家和洞悉世界的外交大師。

亨利·基辛格(1923—),生於德國菲爾特市,猶太人後裔。1943年加入美國籍。1954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步入政界,1973年至1977年任美國國務卿,197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77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82年開辦基辛格“國際谘詢”公司並擔任董事長。此後向後擔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美國中美洲問題兩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美印委員會主席等職。

清楚自己的職責

1923年5月27日,隻有21歲的葆拉·絲特恩在菲爾特市的一家醫院生下了一個男嬰,起名亨利·基辛格。葆拉出生在一個中產階層的德國猶太人家庭,不但能歌善舞,還能做得一手猶太好菜,是基辛格家中的“管家”。亨利·基辛格的父親路易·基辛格是一所女子中學的班主任教師,胸襟開闊,和藹可親,除了讀書教學外,最重視的就是善待猶太教規。每逢安息日、新年和贖罪日,他總是帶著全家人一絲不苟地做祈禱。教育孩子的事便落在了葆拉的身上。

路易的藏書頗豐,葆拉則喜歡演奏鋼琴。夫妻倆要求亨利·基辛格小時候隻做兩件事,讀書和練琴,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鋼琴家或學者。然而小時候的亨利·基辛格隻喜愛讀書,卻從不摸琴。幼年時的亨利·基辛格,頑皮而又活潑,除讀書外,就是喜歡踢足球,還特別喜歡同女孩子廝混。讀小學時,他在班上很活躍,常常參加討論,發表意見。而且當他知道問題答案的時候,也愛回答問題,但他並不是一個優秀生。

葆拉天性開朗,她不但能寬厚待人,還精於烹飪。家道殷實的猶太移民在操辦什麼事情時總是請她下廚幫忙,她的名氣也就漸漸傳開了。從最初為附近鄰居們偶爾幫幫忙開始,後來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葆拉開始承辦“猶太教堅信禮”、婚宴甚至一些非猶太人家的節日酒宴。

事隔多年,當兒子亨利·基辛格在學術界成名以後,她還偶爾重操舊業,幫老主顧做上一席好菜,不過這時她改用了一個當廚師的假名,而不再用“基辛格太太”這個稱呼了。而當認出她的人再次稱呼她“基辛格太太”或“亨利母親”時,她總是說:我隻是個“管家”。

心理專家認為,人們在社會中生活,需要有一種正常的生活狀態。如果他受到過多的關注,就會按照社會交換理論來想事情,認為這種過度的好是對他存在某種強烈的期望,是想得到另一種比較大的報償,所以他會感到有更大的壓力。因此,良好的家庭氣氛的標準就是正常,母親和孩子都要以平常心來麵對事情,不要在家裏總是談論很敏感的話題。一般來說,多數母親對孩子的關懷不是不夠,而是過了頭。有些母親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在家裏說話不敢大聲,走路關門都小心翼翼等現象都是母親過分保護式教養方式的表現,隻會使得家庭氣氛緊張而不利於孩子調節心態。有些母親對孩子要求過高,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習,施加壓力,使得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容易和母親發生矛盾。

以平常心看待一切

亨利·基辛格7歲那年,希特勒開始實行他那蓄謀已久的滅絕猶太人的計劃,當時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菲爾特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亨利·基辛格和他的猶太同學常常遭到毒打。不久亨利·基辛格被趕出了學校,轉到一所專收猶太人的學校,父親也被學校解雇了。

青少年的本性往往會同他們所處的納粹恐怖環境發生衝突,因此做母親的不得不告誡孩子,讓他們懂得一時的任性可能闖出大禍。

為了保護孩子,葆拉不允許亨利跟外麵的孩子一起玩,整天把他關在院子裏。亨利從窗戶裏看到菲爾特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參加了希特勒青年團,他們排著隊在街上唱歌,穿著製服遊行。那是一段暗無天日的日子,殺戮、恐怖、憂愁籠罩了亨利的家。亨利未滿14周歲以前,就有12位親人死在納粹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