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知識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個人的想象力在天賦,更在於後天的開發培養。不當的培養會使正常的想象力萎縮,而科學的引導則能使想象力的翅膀盡情舒展。世界文豪歌德那驚人的文學才情,離不開童年時母親對他想象力的用心培養打下的深厚基礎。
歌德(1749-1832),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在德國文學史上的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階段都有自己的貢獻,是德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多產作家。歌德為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貧如洗的,盡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不講完的故事
1749年歌德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皇家顧問、法學博士,母親卡塔琳娜·伊麗莎白·特克斯托爾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特克斯托爾的女兒。
歌德的母親伊麗莎白盡管是市長的女兒,但絕不嬌氣、有恃無恐;相反,她倒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也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據她後來回憶,作為母親,她當初並沒有想到歌德會成為傑出的詩人,但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的想法倒是有的。為此,她盡量有意識地在歌德麵前淡化家庭的優越條件,著意培養歌德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她說:我從不給孩子優越感。
歌德的母親文學功底很深,平時喜歡給兒子講有趣的故事。為了使歌德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母親從不一次把故事講完,而常常在故事講到關鍵處有意停住,問歌德:“你說以後該怎麼樣啊?。”母親像老師給學生留作業那樣,讓歌德自己回去好好想象以後的情節,到底應該怎樣才合乎情理。歌德對母親留的作業,非常認真地去完成。晚上,他躺在床上,回想著母親講的故事,按照故事發展的脈絡想象下去,設想故事發展的各種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想,有時還同奶奶商量,直到想出一個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為止。第二天,母親讓孩子自己先說,然後再繼續講。有時歌德說得不盡合理,母親就讓他想想以後再說。
有時歌德在聽故事的時候也中途插話:“媽媽,公主不應該嫁給那個肮髒的裁縫,即使是他幫她殺了那個巨人。”母親聽了,心裏很高興,因為歌德已經學會動腦子了。
有一次母親講完了關於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之後,歌德就用蠟做了大衛和歌利亞的像。然後他讓他們做長時間的辯論。大衛表現自負,而歌利亞則勇敢從容。歌德一怒之下便把大衛的腦袋敲了下來。
歌德豐富的想像力和構思能力就是在那時培養出來的。歌德7歲時能編出饒有詩趣的《新帕利斯》童話,與此不無關係。這也是他後來寫劇本和小說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歌德還是嬰兒時,母親常常抱著他到花園、野地和馬路上散步,教他做遊戲,讓他充分領略和感受大自然的美;稍大一些的時候,父母帶他去參觀城市裏的建築物,同時講解城市的曆史,並結合著講自己在各地遊曆所目睹的風土人情,使孩子學會欣賞美。
德國的文化藝術是一座寶庫。母親很早就把歌德引進這座寶庫,讓他充分領略寶庫閃爍出來的奇光異彩。歌德的母親深知,戲劇是一門包含了文學、表演、舞蹈、美術、音樂,乃至武術和雜技的綜合藝術,為此,她十分重視戲劇對孩子的熏陶。祖母曾送給小歌德一座木偶戲院。歌德六歲時,父母就安排他學習排戲,十歲時讓他練習寫劇本。(研究表明,表象是想象的基礎材料,誰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得多,誰就有更多的進行想象的資源。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孩子多觀察、多記憶形象具體的東西,去博物館參觀,到郊區遊覽,參觀各種公益活動,走親訪友等,都可以記住許許多多的表象。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形象化的東西特別多,讓孩子有意識地留心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於增加表象的積累,豐富想象的基礎材料。)
歌德的寫作生涯很早就開始了。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裏欣根》,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秋,歌德發表了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聲名大噪。而他的代表作——詩劇《浮士德》,堪與荷馬史詩和莎士比亞的戲劇媲美。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曆史詩、曆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這位偉大的作家之所以能奏響壯麗的人生樂章,和父母對他進行有計劃的多方麵的早期教育,尤其是他母親對他想象力的開發,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