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子無限的愛是阿米莉一生的主要特征。這也對弗洛伊德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還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了有一件事他是可以相信的,那就是母親的愛。這使得他從小就充滿了自信,哪怕再多反對,他也相信真理在他,哪怕困難再大他也堅信他能夠克服。焉知這不是他畢生事業的基石?他終生摯愛他的母親,感激他的母親。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得到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後來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主要著作有:《歇斯底裏研究》、《夢的解釋》、《性欲三論》、《論無意識》、《自我與本我》、《焦慮問題》、《自我和防禦機製》等。
母親的寵愛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距離維也納約150裏的一個叫弗賴伯格的小城鎮裏。弗洛伊德的家境並不富裕,但家庭生活比較融洽。弗洛伊德的父親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為人誠實、單純,但對弗洛伊德要求卻非常嚴格。
與父親的嚴格相反,母親對弗洛伊德卻非常寵愛。弗洛伊德的母親阿米莉·娜丹森又名瑪麗亞,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年輕婦女。母親對弗洛伊德的影響比父親更深遠,與弗洛伊德的感情也更為深厚。這不僅是因為母親對弗洛伊德給予了深切的關懷,使弗洛伊德與母親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而且還因為母親比弗洛伊德的父親更長久地同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一直共同生活到1930年為止,而弗洛伊德的父親則在1896年就離開了人世。
湊巧得很,弗洛伊德和他最喜歡的小說狄更斯的《大衛·柯伯費爾特》的男主角一樣,在他母親生他的時候帶出了胎衣。據說,這件事象征著這孩子將會有很好的命運。弗洛伊德以後常常以此自豪,並說,他從母親身上獲得了無法估量的、奇妙的好處——他曾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他在七個孩子當中,排行老大——他和最小的弟弟亞曆山大之間,相差十歲,中間還有五個妹妹。母親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這個大兒子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就。
在弗洛伊德小時候,母親總是一大早就起床了。弗洛伊德已兩歲,有一次,阿米莉自己梳洗過後,過來看她的寶貝。她一進來,就看見弗洛伊德眼睛睜得老大,看見她進來,便眼珠骨碌碌轉動.像在打什麼主意。她愛憐橫溢地過去,緊緊地親了一口他的小臉蛋,說:“早上好,我的小寶貝!”“早上好,好媽媽!”弗洛伊德說,卻沒有從被子中伸出手來抱著媽媽的脖子,還將被子緊緊壓在身上。阿米莉一看就明白了,微笑著說:“我親愛的寶貝,不要緊的,媽媽給你換新衣。”弗洛伊德紅了臉,沒做聲,阿米莉轉身拿來了幹淨的小短褲,揭開被子,看見那短褲整個都是濕漉漉的,連被子都濕了一大片。她一點也沒有生氣,隻忙著給兒子更衣。
爸爸發現弗洛伊德還在床上撒尿,非常生氣,並對妻子說:“這孩子長大肯定沒有出息!”。他的眼睛可怕地瞪著兒子,把弗洛伊德瞪得心發慌,但他並沒有打兒子,而是轉過身,生氣地走出去了。弗洛伊德站在床上,一會兒沒說話,看著弓著腰忙碌的媽媽,突然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成為大人物了,我要給你買一張很大很美的新床來賠你。”
阿米莉拾起頭來,看見弗洛伊德臉上的表情十分認真,感動得伸開雙臂,緊緊抱著兒子,止不住落下淚來。“我親愛的弗洛伊德!”她喃喃地說。
通過這些事,弗洛伊德的腦海中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爸爸是現實主義者,而媽媽則是對他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弗洛伊德覺得父親沒有母親的溫柔、愛護,所以下決心一定不辜負媽媽的愛。
1881年3月,弗洛伊德沒有辜負母親的希望,終於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醫學院的畢業考試,並獲醫學博士學位。母親去接他,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好樣的,孩子!可是,你的事業才剛開始。
弗洛伊德把母親的話記在心上。他從此開始了深入的醫學和精神病學研究。1909年,弗洛伊德應邀參加美國克拉克大學20周年校慶,並發表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講演,由他開創的心理分析學說在其晚年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範圍的“心理分析運動”。
給孩子愛的目光
弗洛伊德依戀母親,母親也特別讚賞和偏袒她的愛子,這種依戀、這種地位對其性格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以後,弗洛伊德在說起母親對於子女的影響時曾談起,深受母親寵愛的人會終身擁有一種勝利的感覺,並保有一份能獲得成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