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名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象牙雕刻出一尊少女像。他非常喜歡這個少女像,並希望她能成為現實中的姑娘。後來,由於他的真摯的愛和熱情的期望,少女像真的變成了一位活生生的姑娘。這就是心理學上通常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期望效應。它告訴人們:真摯的愛和熱情的期望可以創造奇跡。
用愛建立自信,要求母親給孩子以恰當的期望。
要給恰當的期望,首先要對孩子有真摯的愛。真愛是什麼?真愛的主旋律是關懷、理解和尊重。它用情感的音符去感召孩子,教育孩子。它唾棄暴力,鍾愛真情;它拒絕嬌縱,崇尚理智;它放棄嘲弄,擁抱信任。它不用家長的權威去打罵孩子,也不以附著名次的考試成績去壓迫孩子。用真愛去教育孩子,孩子會更有人情味;用真愛去期望孩子,孩子會更有上進心。可是,有的家長從孩子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向孩子灌輸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價值觀;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學業關心有加,可對孩子的心理素質、品德修養很少過問;有的家長一味嚴格管教、天天督促,不聽話就打、不進步就罵。這正是非真愛的悲劇的根源。一份調查發現,25%的父母對孩子學習以外的關心極少;而58%的孩子認為家長與自己的溝通很少。沒有真愛的期望是缺乏感召力的奢望;沒有真摯的期望是冷漠無情的苛求!
給孩子恰當的期望,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期望的“度”。心理學研究表明,期望過低,孩子意識到家長對他期望很少,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期望過高,很少或者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享受不到實現家長期望的快樂,家長也感受不到子女的成功,這樣大家都會因失望而喪失行為的動力。再者,過高的期望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寵愛但不溺愛
一個活潑、聰明的孩子,不僅要有健壯的體魄,而且還要有健康的心靈。從當今的情況來看,做父母的對孩子體魄的健康都非常重視。但是,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育,往往卻不夠注意,甚至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違背了心理健康發育的規律,致使孩子心理變態。
過分的遷就溺愛,往往導致孩子驕傲放縱,狂妄自大,嬌弱任性、過於稚氣等心理;而經常粗魯訓斥,則會使孩子產生懦弱焦慮、自卑自憐、孤僻獨處、若癡若呆等心理。所以,做父母的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注意正確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懂得行為規範和是非觀念。對於克服和糾正孩子心理上的弱點,要采用耐心說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千萬別采用強製的、粗暴的方法。因為,強製的、粗暴的教育方法有損於孩子的自尊心,使幼兒的心靈受到壓抑,妨礙其心理的健康發育。
做母親的要懂得:倘若過分地給孩子打扮,將會給孩子的審美觀投下粗俗的陰影;如果過分地誇獎孩子,將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喜歡出風頭;過分地寵愛孩子,將會使孩子目中無人,甚至連自己的父母也瞧不起。
母親對孩子要做到愛而不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激發其積極向上的願望;又要讓孩子關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並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好品德,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2)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麵的,往往也是無止境的。對孩子的需求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欲望,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當其欲望強烈而又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走上邪門歪道,這是家長需要注意的。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況下,就盡量給予滿足。如孩子要求給買一些有利於增長知識,開發智力,豐富精神生活的兒童書畫及必要的生活、娛樂用品,一般應給予滿足。若家長一時難以辦到時,應向孩子說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既要積極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創造條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節約儉樸,防止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