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不能單從這一點就做出人多力量大的結論。因為,即便如此,除了孫正義,其他的人都不說話,或許是都不敢說話。
當然,這才像日本人的作風,大老板孫正義在手下的眼裏也許是“天皇”級的人物。從這一個細節我們也可以理解一個現象背後的緣由,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後,軟銀在全世界的投資縮水了近90%,這些投資都是由孫正義拍板決定的。而做過一天世界首富的孫正義,盡管受到日本業界的最嚴厲批評,日後一樣叱吒於互聯網帝國。現實就是這樣,孫正義是軟銀的創始人、總裁、CEO,他有絕對權力支配公司的資金,哪怕是“肉包子打狗”的投資。
對於孫正義的一些“衝動”決定,不僅他的手下不能理解(理解了也沒用),就連那些“看著美元追著跑”的企業家也覺得不可思議。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孫正義在互聯網行業的第一次“豪賭”,還是在雅虎和楊致遠身上。1996年年初,雅虎上市前夜(雅虎是1996年4月12日上市的),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孫正義突然提出增持雅虎股份的要求,理由是他希望成為一名合夥人,而不是簡單的投資者。(當時,孫正義認為,“合夥人”和“投資者”的界限是“擁有股份超過30%”。)後來,雅虎“酋長”楊致遠就曾感慨地表示:“實際上,連我自己都沒他(孫正義)那麼看好雅虎的未來。”
現在,我們還是把目光聚焦到這場“舉世矚目”的談判上。孫正義很爽快,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說吧,我們要怎麼談?”孫正義之所以能說出這樣的話語,主要還是太心急了。
馬雲“以牙還牙”,更是爽快:“錢的問題好說,咱們先不談它。首先,您得先答應我三個條件,我們才能跟您談下去。”
話音一落,除了蔡崇信和孫正義本人之外,在場所有的人都直瞪著馬雲,他們大概在尋思:這家夥吃錯藥了?怎敢這樣跟我們老板講話!
不過,孫正義卻顯得很鎮靜,也沒有被激怒,他平靜地說:“OK,你說吧。”
於是,馬雲開始跟孫正義來個“約法三章”,真正的較量拉開了序幕。
馬雲的第一個條件很簡單:阿裏巴巴隻接受軟銀一家投行的投資。不過,這個倒是不難,區區幾千萬美元,孫正義是有這個實力的。第二個條件說得很抽象,與公司的經營、運作有關,馬雲提出:“作為股東,我們希望軟銀不要隻顧追求短期收益,必須以客戶為中心,以阿裏巴巴的長遠發展為中心。”關於這一點,在互聯網“寒冬”來臨之後,孫正義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用馬雲的話說:“那段痛苦的日子,他(孫正義)從來沒騷擾過我。”
接著,馬雲開出了第三個條件:“孫先生,您本人要親自擔任阿裏巴巴的董事。”聽了這話,孫正義大吃一驚,回答也很幹脆:“這不現實,我從來不做我所投資公司的董事。”
事實上,孫正義不是推脫,他說的是個鐵定的事實。作為風險投資界的巨頭之一,日本軟銀公司每年在全球要接到上千家公司的融資申請,真正能被孫正義相中的隻有200家左右,至於他親自過問的,更是隻有區區十幾家而已。而在互聯網這個行業擁有絕對高投資數額的孫正義,也的確不做投資公司的董事。在業界,他最主要的角色是投資人,唯一一次破例做“合夥人”而不做“簡單的投資者”,還是在1996年“加碼”雅虎的投資時。
但馬雲還是很強硬,堅持要孫正義親自參與到阿裏巴巴的建設發展中來。最後,還是孫正義做了讓步:“要不這樣吧,我平時很忙,而你的公司還處在創業階段,估計每個月都要開一次董事會。而我又沒時間經常參加你們的董事會,如果我作為董事經常不參加董事會,那是對其他董事的不尊重。所以,我就做你們的顧問吧。”考慮得很周到,孫正義不愧是日本一流的企業家、風險投資家。
於是,在馬雲的“約法三章”大框架下,雙方就投資額度的問題展開了正式談判。
然而,盡管馬雲一開始就說“錢的問題好說”,但真正談起來也不是那麼“好說”,可謂“一波三折”。
那一次談判,基本程序是:孫正義報價,馬雲、蔡崇信討論。
開始,孫正義先報了一個價錢,等待馬雲的答複。
馬雲沒有說話,說話的是另一位——“白臉”蔡崇信,他幾乎本能地脫口而出——“No”,他的態度十分堅決:“你報的這個價錢,根本不用通過董事會就可以否決,我們不會接受。”
遭到拒絕之後,孫正義看了蔡崇信一眼,又看了馬雲一眼,雙方都沒有說話,現場氣氛頓時有些沉悶。他大概是有些吃驚,沒有想過在這個行業還有人敢跟他說“No”。當時,孫正義麵前還擺放著一個“大玩意兒”——便攜式計算器,被拒以後,他用手指在計算器上按來按去算了一通。
很快,孫正義又報了一個價錢——結果,換來的是蔡崇信的第二次“No”!孫正義再去按計算器,又報了一個價錢——換來蔡崇信的第三次“No”!
從此以後,蔡崇信也很快因這三個著名的“No”而名揚業界……
就這樣,孫正義前後被拒絕了三回,他最後報了個價——投資3000萬美元,占阿裏巴巴30%的股份。
這一回,蔡崇信不再說“No”了。他把馬雲叫出來,單獨商量了之後,覺得這個條件還是可以接受的。於是,雙方最終攻克了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