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外經貿部要做的是一個大內網加上一個官方政府網站(MOFTEC網站)。對於大內網的架構,領導們的設想是這樣的:在全國範圍內鋪設光纖,在外經貿部下屬的各個分支機構分別設立接口網點,所有的網點互聯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大內網。在這個大內網上,外經貿部及其下屬機構可以為企業辦理所有與外貿相關的審批手續;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個大內網向外貿企業發布相關的外貿政策法規。
整個大內網項目的開發則由外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來負責。而且,這也是一個聯合國提供資金支持的項目。有政府的支持,鋪設光纖等基礎網絡架設工作並不複雜,而外經貿部高層最關心的是:找到優秀的、最合適的人才來經營這個項目。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合適的呢?
起步階段的中國互聯網,最缺乏的是懂得經營、懂得把互聯網當做生意來做的人才。於是,在杭州因為經營中國黃頁而名氣大震的馬雲,成了外經貿部領導眼中理想的人選。當時,為了能挖到馬雲,外經貿部提供了優厚的條件,給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提供200萬元的啟動資金,並承諾給馬雲團隊30%的股份。
馬雲到北京後,馬雲團隊主要負責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網站(大內網),也是當初馬雲受邀的主要任務。對於大內網的設想,馬雲一開始並不同意,但最終還是屈從於官方的意誌,硬著頭皮做起來了。馬雲的13人團隊,人手雖不多,卻是高手雲集,有幾個人都是在網絡“江湖”摔打了好幾年的。因此,做網站開發對他們來說已是輕車熟路,何況這幫人在中國黃頁時代就積累了豐富的開發經驗。盡管有些辛苦,但馬雲他們倒也做得有聲有色,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在大家“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勁頭下,網站是做好了,做得很快,也很成功。但是,到了運營的環節,問題又出來了:政府的紅頭文件下去了,業務卻非常冷清。很明顯,越來越市場化的中國企業,越來越精明的中國企業家,已經不願輕易再為政府的紅頭文件買單了。
這也是容易理解的,外經貿部的這個大內網實際上有些像今天的“電子政務”係統,它的功能也很簡單:外經貿部及其下屬機構可以為企業辦理所有與外貿相關的審批手續;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個大內網向外貿企業發布相關的外貿政策法規。企業家們肯定會這樣想:這原本就是一個電子化的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憑什麼讓我們企業來買單呢?所以,盡管EDI做的大內網工程也是一個聯合國提供資金支持的項目,可它的商業運營模式是行不通的。
馬雲當然對這一點心知肚明,他也早料到可能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麵,要怪隻能怪當初那些領導們沒有接受他的方案(做互聯網)。於是,在EDI大內網的運營出現問題之後,馬雲又開始不斷遊說EDI高層擴大內網,改建互聯網。也許是馬雲的不斷遊說和“祥林嫂”式的嘮叨——“互聯網將改變中國”讓外經貿部的高層領導們動了心,也許是互聯網在中國的蒸蒸日上注定要給馬雲一個交代——1998年7月,經外經貿部高層批準,EDI成立了合資的國富通信息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地點在崇文門的新世界飯店,總經理由馬雲出任,並擁有合資公司的一定股份。即便如此,馬雲每月還是隻拿固定工資。
國富通成立以後,馬雲就帶領團隊開發一個叫做“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項目,這是一個真正的互聯網項目,也是馬雲真心想做的。於是,馬雲又帶領團隊轉移陣地。至於官方網站那一塊,馬雲已經不怎麼上心了,他隻留下一個女孩負責後續的維護工作(其他都是EDI信息中心調過去的人),這個女孩就是韓敏。有意思的是,突然離開團隊的韓敏有些孤獨,每天下班,她都從長安街走到新世界,看看兄弟們在忙乎些什麼,然後和大家一起回家。
應該承認的一點是,無論是從架構還是從實際的經營運作來看,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都算是當時中國電子商務領域非常成功的一個項目。盡管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也是收費的業務,但收費的辦法已經不像做大內網時那麼老土(用政府的紅頭文件推廣)了,而是采用更市場化的方法。首先,外經貿部在全國各地建立代表處,然後各個代表處把當地中小企業的信息放在網上,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的目的。因為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是在互聯網的開放環境下運行的,因而中小企業上網很踴躍,網站很快就贏利了。
有了部長的大力支持和地方部門的強力推廣,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十分迅速。而且,國富通和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都是在創建的當年就實現贏利的項目,純利高達287萬元。這也是容易理解的,在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凡有政府背景或者國有資本做後盾的項目,向來開展得都很順利。
馬雲團隊在北京的一年多裏,成功地推出了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和中國外經貿等一係列站點。國富通和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都是當年創建,當年贏利。另外,在中國政府站點中,外經貿部的網站不僅是國內部委中最早的一個,也是最優秀的政府站點之一,而且在1999年就被評為中國“政府上網工程”的推薦優秀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