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創業時代:在黎明前摸索前行(6)(1 / 3)

大家從桐廬回到杭州城時,已是大雨傾盆。這雨,仿佛就是為一場離別而準備的。幾十個情緒激動的年輕人,以雨洗麵,以淚洗麵,走進了一家餐館,含淚舉杯為馬雲一行人餞行。

馬雲動情地跟大家說:“我去北京,但並沒有離開中國黃頁。我去北京是去做一項事業,想把中國黃頁帶起來。如果北京能做成,杭州至少也會有一個分公司,那時我一定回來,回來和大家相聚,我不會丟下你們不管的。希望留下的人在杭州好好工作,等我們回來!”

他說的是真心話,不管過去發生了什麼,不管杭州電信方麵待他如何,他還是真心希望中國黃頁以後能夠繼續生存、發展。而且,那時的他並沒有想完全放棄中國黃頁,也隻帶了6個人一起北上,並沒有帶走中國黃頁所有的骨幹(到了後來,陸陸續續又有5個人一起北上)。

馬雲走的時候,隻是對中國黃頁說了聲“再見”,而不是“永別”。他想得的確很美好:中國黃頁畢竟是自己的孩子,一個“父親”怎麼可以跟“孩子”永別呢?

這種純正、美好的願望,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傷離別,離別雖然在眼前;說再見,再見不會太遙遠;若有緣,有緣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燦爛的季節……”

然而,說生不逢時也好,言命中注定也罷,也許連樂觀主義者馬雲自己都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久的離別;這一別,他再也沒有機會去挽救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創始人馬雲離開的時候,中國黃頁的營業額已經做到700萬,正是鼎盛、極盛時期,而自從他離開之後,這個曾是中國第一家商業網站的公司,便日漸衰退,而後退出了這個行業的“第一軍團”,並淡出一代人的模糊記憶……

中國黃頁,曾是馬雲的全部希望和夢想,是他一手養大的“兒子”。離開它,馬雲是悲壯的,那便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馬雲離開時,正是1997年的深秋時節。不久以後,中國內地當紅的男歌星毛寧推出了一首略帶淒涼色彩的單曲——《晚秋》,廣為人們所傳唱:

在這個陪著楓葉飄零的晚秋,

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

驀然又回首,

是牽強的笑容。

那多少往事飄散在風中。

……

四、再闖北京城

1995年第一次北上時,馬雲還借用“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這樣的說辭,苦口婆心地在京城“布道”。僅僅時隔兩年,當他再次踏上北去之路時,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他乘坐的是一列“開往春天的地鐵”。

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得太快。兩年前,黯然離京時,“書生”馬雲曾立下誓言:再過幾年,北京就會知道我是幹什麼的。兩年之後,他真的殺回來了,北京也的確知道他是幹什麼的了。

然而,對一個理想主義者而言,錦衣玉食從來就不是一個終極目標,隻要命運給他一個大翻身的機會,他一定會放下一切、在所不惜、全力以赴,追求內心那無上而崇高的夢想。幸運的是,無論他走到哪裏,都會有一群生死相隨的“信徒”。每臨此境,你不得不感慨: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1.“永不落幕的廣交會”

1997年12月,在接到外經貿部的正式邀請之後,經過桐廬一別,悲壯的馬雲終於再次率隊踏上了北去的列車。風像火車一樣在呼嘯著,窗戶外麵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那一次,隨同他一起北上的有7個人:張瑛、孫彤宇、吳泳銘、盛一飛、麻長煒、樓文勝、謝世煌。當然,這些隻是先遣部隊的成員。再過不久,還會有另外一批人陸續加盟,他們是彭蕾、韓敏、蔣芳、戴珊和周悅紅。

此次北上的13個人(包括馬雲在內)中,有兩對夫妻,一對是馬雲和張瑛,另一對便是孫彤宇和彭蕾。作為馬雲的夫人,張瑛跟隨夫君北上自然是義不容辭、天經地義的,跟著馬雲一路折騰來折騰去,她是沒少吃苦,盡管她自己並不覺得苦。至於彭蕾,就在幾個月之前,單位剛剛開始分房子,為了追隨馬雲(當然也包括丈夫孫彤宇),她毅然放棄了這大好機會,踏上了北去的征程。

這次北上時,大家都是作好“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準備的。尤其是張瑛和彭蕾,還一起租了一個集裝箱,把各自的家當整個端到了北京。不久後,馬雲和張瑛還把兒子接到了北京上小學。

所有這些跡象都表明,馬雲是想在京城大幹一場的。那麼,馬雲來北京加盟外經貿部究竟要做什麼呢?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的曆史。1996年2月,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正式成立,英文簡稱為CIECC。

盡管早在1996年2月便成立了,但CIECC的正式運營,要等到近一年之後——1997年1月,時任國務委員的吳儀在全國外經貿工作會議上宣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正式運營。從此,中國政府利用網絡為貿易服務的曆史也展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