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馬雲團隊做得最成功的項目還是當屬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它是中國政府首次組織的互聯網上的大型電子商務實踐。就在國富通成立的1998年7月,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的石廣生在CIECC創建的我國第一個在線商品采購基地——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開幕式上指出,建立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方式的一大飛躍。他同時宣布: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是“永不落幕的交易會”。
1998年10月5日,紡織品配額招標係統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上投入運行,全國首次實現了紡織品配額電子招標。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國務委員吳儀、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以及十多個部委的領導觀看了電子招標開標演示。
紡織品配額電子招標網絡化的實現,標誌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進入了電子商務時代。李嵐清同誌說:“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個實實在在的網上應用係統。”石廣生同誌說:“配額電子招標係統實現了我多年的夢。”
與此同時,站在領導們麵前,為他們進行電子招標係統演示的,是一個長著頑童般模樣、笑容可掬的年輕小夥子。
這個小夥子,正是時任國富通總經理的馬雲。而站在他左邊的,則是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站在他右邊的,依次是國務委員吳儀、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
2.北漂歲月
馬雲帶領的整個團隊,就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一個布衣俠客,帶著一群徒兒奔赴京城,闖蕩江湖……
剛到北京時,團隊成員全部住在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的集體宿舍裏。前後兩批一共13個人,分成三小群,分住在三套非常簡陋的房子裏。而大家平時上班的辦公地點,就在外經貿部的7號樓裏麵。
開發網站的工作很苦很累,還得經常加班。在工作中,馬雲的團隊基本上是這樣分工的:學廣告出身的孫彤宇,負責網站的建設、推廣、宣傳;吳泳銘和周悅紅,負責技術;樓文勝,負責策劃文案;謝世煌(因為年齡算是偏小的,大家都管他叫小謝),負責財務;張瑛和彭蕾負責行政和服務;其餘的人都做網站編輯。
不過,這種分工隻是初步定下來的,因為當時人手很少,而且每個人負責的工作量也不一樣,所以到了後來分工也沒那麼嚴格了,有時候是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也有時大家幹完自己的再去幫同伴做。總之,大家在一起幹活,從來不會計較誰幹得多或者誰幹得少,反正都是一個團隊,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幹活。
這群人,大都是從小土生土長於江南水鄉、西子湖畔的才子、麗人,以至於來到北京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適應這裏的氣候。尤其是冬天,大家就要一起活受罪了。北京的冬天,不僅氣候幹燥,而且常常有沙塵暴肆虐,至於北風呼嘯、白雪飄飄那就更是習以為常的事了。尤其是那幾個女孩子,來北京一年多,皮膚也跟著變得幹燥了,幾個女孩子後來都說自己長皺紋了、變老了。
那個時候,盡管是給政府部門做事,馬雲的團隊也沒能享受什麼特殊待遇,甚至比同部門工作的大部分人都要辛苦。每天早上,大夥都要一起擠公交車上班,上班時間也是交通的高峰期,北京的交通又是出了名的擁擠,為了不遲到,大家每天天不亮就得趕緊起床,邁著大步(有時也會小跑)到潘家園去等車。即便如此,大家也經常會擠不上車,尤其是下大雪的時候就更難坐上車了,這個時候即使想破費一下也沒得破,因為每到這種惡劣天氣的時候,出租車的生意都好得一塌糊塗。
於是,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大家每天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幅場景:早上,可惡的鬧鍾終於還是響起來了;隨後,馬雲和大夥一起睡眼惺忪地從床上爬起來,在一種極其痛苦、極不情願的狀態下,眯著眼睛穿上衣服。“每當聽到鬧鍾響起的時候,死的念頭都有!”可以想象,馬雲等人當時有多麼艱苦。熬過了最痛苦的幾分鍾(起床、穿衣)之後,大家就聚集到潘家園等車,好不容易擠上了公交車,大家根本沒有閑情逸致去欣賞沿途的大街小巷,很快就重新進入夢鄉,一路就這麼一顛一顛地睡到外經貿部;工作到深夜,大家又坐著車一顛一顛地回到集體宿舍……
苦歸苦,累歸累,不能因為環境的變遷、條件的惡劣而放鬆自己、不思進取。馬雲向來是一個危機感、憂患意識非常強烈的人,而身處北京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國際大都市,這種感覺更是異常強烈。尤其是看到每天都有那麼多“海歸”、精英們如潮水般湧入這座城市,馬雲更是對自己的團隊提高了要求,他不希望大家到了北京之後都“貶值”了。因此,他時常提醒大家:“你們這幫人不要不思進取,要時刻注意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否則,就會被北京淘汰,被這個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