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之後的初期,新公司的業務推進還算順利。對於10萬元人民幣起家、長期患“資金饑渴症”的中國黃頁來說,140萬是個天文數字,初次創業的馬雲也第一次體會到“有錢真好”的感覺。因為有了資金支持,新中國黃頁的業務擴展大大加快。到了1996年年底,中國黃頁不但實現了贏利,營業額更是突破了600萬!
但是,狂歡的盛宴僅僅是“十麵埋伏”的前奏。在中國黃頁與杭州電信合資後的股份公司中,作為創始人的馬雲仍出任總經理,但大股東是占有70%股權的杭州電信。一開始馬雲與杭州電信的合作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這種被逼無奈的“招安”也注定了隨後的合作是不愉快的。
不久,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分歧。自古以來,“誌同”才能“道合”,而對立雙方的根本問題,恰恰出現在“誌”的差異上。用管理術語來說,是戰略層麵的分歧。當時,馬雲的宏偉目標是把中國黃頁打造成“中國的雅虎”,他主張先培育市場,做大之後再考慮贏利;截然相反的是,杭州電信方麵把贏利作為首要任務,他們急於賺錢、賺大錢。
誌在千裏的馬雲對杭州電信在經營上的短視感到痛心,他曾經這樣質問對方:“做‘.com’公司猶如養一個孩子,你們總不能讓3歲小孩去掙錢吧?”
事實上,“不讓3歲小孩賺錢”的商業準則幾乎貫穿在馬雲的整個創業曆程中。在他後來的3個“孩子”中,“老大”阿裏巴巴做到100萬會員才開始考慮贏利,“老二”淘寶至今仍是“免費紅旗飄飄”,“老三”支付寶則要到“哈佛畢業”之後才能考慮賺錢的問題。
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雙方經營理念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決策上的巨大分歧。在一個與政府合資的企業中,馬雲的聲音並不夠強大,也不會被重視。到後來,馬雲提出的所有經營方案幾乎都被杭州電信方麵一口否決。
這種意料之中的現象,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來解釋,在一個資本做主的市場經濟年代,股權就是“王權”,控股權就是“霸權”。一方是擁有七成控股權的國資股東,一方是僅占可憐的三成股份的民資股東,誰說了算,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隨後,雙方的裂痕愈來愈深,分歧日益加大。再後來,雙方從經營戰略上的分歧逐漸擴展到個人情緒上,老隊伍裏的很多夥伴都表示要辭職。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應該說,雙方衝突的心理基礎從一開始合作就形成了,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不是不“爆”,隻是時機未到。
迪富公司是杭州電信出資的企業法人,其主要員工是“金身”“貴命”,金飯碗端著,自然不愁吃喝;以馬雲為首的老隊伍,大都是教師出身的知識分子,是“鐵身”“賤命”,下了海就沒有回頭路,不成功便成仁。於是,雙方合作之後,在沒有紅頭文件的規定下,就“明確”了各自的分工:以馬雲為首的老團隊,做“外勤”,到處跑業務,去全國各地找客戶;迪富公司的人馬,當“內勤”,舒舒服服坐辦公室,整日忙著落實上級精神。而忍辱負重的馬雲,帶領他的隊伍就這麼日複一日、沒日沒夜、默默無聞地埋頭苦幹。
幾個月後,合資方杭州電信的一次超乎尋常的出格舉動,終於讓積怨已久、耿耿於懷的馬雲忍無可忍了。
那是1997年的下半年,空氣中已經充滿秋天的味道。那天上午,風和日麗,一切都很平靜,馬雲照常到公司上班。像往常一樣,開完晨會,布置好工作之後,他就帶領部下們到外地跑業務了。那天的業務開展格外順利,拿了好幾個單子,馬雲的心情自然也格外爽朗,真是“好像花兒開在春風裏”。然而,到了下午回到公司時,他被告知:中國黃頁的合作方迪富公司,已經在杭州本地又注冊了一家自己的全資子公司,名字就叫“中國黃頁”。
馬雲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麼?又多了個中國黃頁?
然而,他卻不能不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所謂的“中國黃頁”不僅名字是“原版引進”過來的,就連網站的域名幾乎都是個活脫脫的中國黃頁翻版——馬雲的中國黃頁是“Chinapage.com”,而迪富公司的黃頁是“chinesespage.com”網站,僅僅玩了個字母遊戲的小伎倆。
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馬雲的老中國黃頁已經在杭州城乃至周邊省、市打出響亮的品牌,建立了廣泛的聲譽,這些寶貴的資源直接拿過來用,當然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於是,一個小小的杭州城就出現了兩個同城冤家。新中國黃頁利用老中國黃頁(page.com)原有的名氣,再憑借自身優越的公共行政資源,開始分割ISP市場。而且,兩家公司在經營套路上大同小異、如出一轍,同城恩怨愈演愈烈。一時間,在剛剛起步的中國商用互聯網市場上,在古老的杭州城上空,彌漫著揮散不去的滾滾硝煙……
此時,後悔莫及而倍感心酸的馬雲才如夢初醒:“我被人家當猴耍了。”他把合作以來發生的各種事情聯係在一起思考,徹底理清思緒,終於得出了有些遲的結論,“因為競爭不過你,人家才與你合資,合資的目的隻有一個:買來——滅掉——自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