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創業時代:在黎明前摸索前行(4)(2 / 3)

於是,經過一番思考後,樊馨蔓決定留在北京。在中央電視台,她主持《百姓生活》欄目,口碑一直不錯。1994年,已成欄目編劇的樊馨蔓被中央電視台選送到中央戲劇學院進修。

樊馨蔓是個非常“仗義”的杭州女孩,很善良,也很熱心。許多年以後,馬雲有機會結識大胡子導演——張紀中,也是緣於樊馨蔓的引薦。那時的她,已經是張大導演的愛妻。而當時的張大導演正準備開拍央視新版的《笑傲江湖》,於是馬雲就請樊馨蔓跟張導說一下由他來扮演“風清揚”這個角色。不過,最終因為“武功不過關”,馬雲還是與風清揚擦肩而過。後來,馬雲與張紀中、樊馨蔓夫婦成了很好的朋友。

現在,我們還是把鏡頭切換到1995年那個冬天。那是他跟樊馨蔓的第一次見麵,見麵之後馬雲照例是推銷他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大談“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

但是,聽完馬雲那支離破碎、稀裏糊塗的大論之後,樊馨蔓仍然是雲裏霧裏、似懂非懂。不過,雖然聽不懂馬雲的理論,但這個善解人意的南方女孩,被眼前這位杭州老鄉的一腔熱情深深感染了。被他稀裏糊塗“洗”了一番“腦”之後,樊馨蔓最後說了一句話:“馬雲,我可以幫你個忙。”

怎麼幫?如何幫?

今天來看,樊馨蔓真是做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聽了馬雲的一番高論之後,她立即向台裏的《東方時空》欄目組推薦了這個來自杭州的老鄉。於是,在她的熱心牽線之下,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組製作了一部日後將“永垂青史”的專題紀錄片——《書生馬雲》。

節目製作之前,心裏還是有些七上八下的樊馨蔓,再三思索之下,跟馬雲立下了“君子協定”,她“警告”道:“馬雲啊,你有理想很好,我們可以記錄你實現理想的過程,因為我們做的是《生活空間》,這個節目就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是結局你是要自己收場的,後果你自負,跟我們可沒關係。你這個牛吹出去了,萬一你是胡鬧,或者最後結果證明你是典型的胡思亂想,我們也無非是記錄了一個善於幻想的人的一段經曆。”

當時,在樊馨蔓的引薦下馬雲還專門見了欄目組的編導,而那編導對馬雲的第一印象也是極為深刻,無論是其奇怪的長相,還是“鬼鬼祟祟的舉動”。於是,在節目組即將跟隨馬雲出發之前,這位編導特別叮囑隨行采訪的記者說:“那個人我一看就不像好人,你們要小心點!”

日後,樊馨蔓自己也曾說道:“在那個片子裏,他就像一個壞人,雖然滔滔不絕,但表情總有一點鬼鬼祟祟。他對人講他要幹什麼,要幹中國最大的國際信息庫,但再看聽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

《書生馬雲》的開場一幕後來一度被奉為“經典”片段,這段錄像也被多家電視台借調過去反複轉播,並成為一段重要“史料”。在這裏,我們原汁原味地把畫麵呈現給讀者:

甲:“什麼玩意兒?什麼?黃什麼?”

馬雲:“中國黃頁,就是那個信息高速公路。”

甲:“哦,明白,明白。找龔先生是吧?龔先生在那個屋。”

馬雲:“是多少號?”

甲:“隔壁那個,綜合處那屋。”

馬雲:“綜合處是吧?謝謝啊。”

甲:“這個我跟你講很複雜,黃頁的問題,不像你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是吧?”

(進綜合處之後)

馬雲:“我們注冊下來了,但打開裏麵它都是空的,打開裏麵都是空的,那麼奧運會馬上就開始。”

乙:“我給你講,這件事情你首先應該先約,辦事程序應該是你先約,你要不約,很難給你做一個很滿意的回答。”

如今,這部專題片彌足珍貴,成了日後見證馬雲初次北京之行的重要“史料”。從片中不僅可以看到今日的“營銷大師”馬雲十幾年前現場推銷的畫麵,更可以看到他在北京到處碰壁、到處吃閉門羹的畫麵。

就在《書生馬雲》在央視“熱播”時,一個叫樓文勝的人正在家裏看電視,他正是比馬雲低兩屆、年齡小四歲的大學校友。當時的樓文勝,正在南方搞期貨,看了這部片子中的主人公竟然是昔日的校友馬雲之後,他頓時眼前一亮!

第二天,他就跑到杭州的中國黃頁去應聘,而馬雲此時尚在北京,何一兵也跟著去了。於是,公司大大小小的擔子都落到了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剛加入中國黃頁不久的孫彤宇。樓文勝跟孫彤宇談了幾分鍾後,第二天就跑到中國黃頁上班了。幾年後,他跟隨馬雲一路北上、南下,成為生死相隨的“十八羅漢”之一。

第一次北京之行,馬雲的主要目的就是一點,讓中國黃頁上的內容更豐富多彩,做“中國的雅虎”。更簡單些說,就是把新聞、文化、體育等各種行業的信息搬到中國黃頁上。而當時能提供這些信息資源的,都掌握在這些行業的上級主管部門手裏。因此,馬雲最大的心願隻有一個,就是要說服這些部門的頭頭腦腦,讓他們開放信息資源,跟中國黃頁全麵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