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創業時代:在黎明前摸索前行(3)(3 / 3)

也許,馬雲的確是個讓人難以拒絕的人,盡管他自己都對互聯網一知半解,卻把同樣是一知半解的孫燕君徹底說動了。關於和馬雲的第一次見麵,孫燕君先生在一篇回憶錄裏這樣寫道:“那是我和馬雲的第一次見麵,從此開始了我們長達10年的友誼。”

於是,從那次會麵之後,馬雲在北京又多了一位親密夥伴,跟著他一起穿梭於寒風冽冽的北京街頭,徘徊在中央各大部委的大門前……

後來,孫燕君提了一個建議:“過一段時間,我搞一個活動,請一些編輯、記者朋友過來,讓你和他們見見麵。”

馬雲欣然接受,這當然是他夢寐以求的大好事。

數日之後,在一個北風凜冽的日子,馬雲終於如願以償——北京長安俱樂部的雷吉爾餐廳(外經貿部的隔壁),一個以京城報界、商界人士為主的聯誼活動在那裏舉行。

那天一大清早,興奮的馬雲就和一群從杭州過來的中國黃頁的工程師們忙得不亦樂乎,先是折騰從杭州帶過來的那兩台486電腦,從顯示器到鍵盤,一個個接上。由於當時的網速實在太慢,聯網又成了困難,他就把要展示的資料都拷到硬盤上。在此之前,為了準備這個新聞發布會,馬雲帶著他的夥伴們整整苦幹了兩天兩夜。

馬雲的開場白很經典:“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互聯網將會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

現在看來,這句話簡直“土”到家了,沒一點煽情色彩,也沒點藝術情調。不知馬雲怎麼會想到這句沒“技術含量”的話,就是從浩如煙海的經典廣告語中信手拈來幾個,也總比這生動得多。

不過,有了世界首富的帽子之後,倒也讓馬雲“大樹底下好乘涼”。最起碼,他這個杭州來的“個體戶”能讓在場的30多位記者、編輯和幾位商界大腕豎起耳朵認真聆聽了。

那天,馬雲從什麼是互聯網這樣的入門級問題開始講起,大談互聯網在美國的蒸蒸日上,大侃中國在互聯網時代的大好機遇,講得是頭頭是道,台下的人雖然聽得是朦朦朧朧,但也熱血沸騰,還時不時地點點頭……

演講之後,按預定計劃又安排了一場宴會,主要是為了能和這些商界、報界有頭有臉的人物進一步聯絡感情。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那時的馬雲急需一批龐大的運營資金。在風險投資尚未興起的年代,融資成了一代創業者的巨大難題。

利用大家進餐的機會,孫燕君給馬雲介紹了一些京城知名的企業家,希望他們能在資金方麵給馬雲一些幫助。於是,馬雲又為這幾個老板演示、講演了一小時。演講之後,其中兩位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問道:“這樣的好東西,國家會讓你一個民營企業來搞嗎?”

馬雲無言以對,而老板們的話更是一語中的。此時的中國,互聯網剛剛蹣跚起步,就連那個在中關村豎起“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廣告牌的網絡女強人張樹新,也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這個時候,誰又肯在國家基礎網絡都沒建設完善的格局下,去投資馬雲那個號稱要做“中國的雅虎”,看起來卻更不靠譜的中國黃頁呢?

不過,就算沒人願意投資中國黃頁,至少媒體的朋友們還是對這個大部分人都聞所未聞的“因特耐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裏,馬雲多少有些寬慰:終於有人願意為我們宣傳中國黃頁、宣傳互聯網了,三萬塊錢總算沒白花……

3.結緣《人民日報》

天有不測風雲,前一天晚上還為自己在北京長安俱樂部“征服”了一群媒體老總而暗自得意的馬雲,很快就發現自己高興得太早了。在北京長安俱樂部舉行那次活動之後沒幾天,媒體就接到了一個通知:在沒有政府明文表示支持的情況下,任何媒體不得大肆宣傳互聯網。

剛剛坐上熱炕沒幾天的馬雲,一夜之間又掉回了冰窟窿裏……

事情的原委大致如此:中國工程院的一些院士,向政府上書,聲稱“鑒於現階段的國情和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中國尚不適合發展互聯網”。

在聽到這個消息時,馬雲徹底蒙了,喃喃自語:“不可能啊,不可能啊!”

在嚴格的體製、規定限製下,那些朋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他們的心情也很複雜,對馬雲甚至有些過意不去的感覺。不過,他們商量了一番之後,卻給未能如願以償的馬雲出了一個主意:“馬雲,你如果能夠說服《人民日報》上網的話,我們就可以報道互聯網了。”

記者們這話說得有道理,很有水平,也很“刁鑽”。《人民日報》在中國的傳媒領域是什麼地位?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媒體”!它所傳達的,是中央最高決策層的聲音。如果能把這樣的機關報搞定的話,那些跟著中央走的大大小小的媒體自然也會響應了。

關鍵的問題在於:堂堂的《人民日報》,人家憑什麼聽馬雲一個小“個體戶”的三言兩語就改變原有的立場呢?

馬雲突然想起自己在記者會之後沒多久意外結識的一個哥們兒,這個哥們兒正好在《人民日報》社辦公室裏負責行政工作。精明的馬雲拍拍小腦袋,那雙頗具靈氣的小眼睛快速地轉了一圈兒:這回有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