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彤宇敲開中國黃頁的大門以後,就開始跟副總何一兵談,而馬雲則坐在他們的對麵聽。客觀地說,那一次幾乎沒怎麼發言的馬雲,並沒有給孫彤宇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而孫彤宇的熱情與敬業卻深深吸引了馬雲。拜訪完中國黃頁數日之後,孫彤宇就接到了馬雲的電話:“小孫,我覺得你是個很有潛力的人才,來中國黃頁發展怎麼樣?”
孫彤宇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一口回絕,因為他需要“靜靜地思量一番”。思量了幾個月之後,到了1996年的4月份,孫彤宇終於離開自己鍾愛的廣告事業,加盟一個或有一日會金鵬展翅、或有可能曇花一現的新生企業——中國黃頁。
孫彤宇加入中國黃頁後,充分展示了其在策劃、宣傳和業務推廣上的天分,為中國黃頁後來的市場開拓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如此,他還極力鼓動自己的女友彭蕾也加入中國黃頁。彭蕾第一次走進中國黃頁辦公室時就聽到一個大嗓門在叫喊:“我們也要保釣(注:即釣魚島)!”孫彤宇告訴她,這就是馬總。幾年後,彭蕾也成了馬雲手下叱吒風雲的得力“女將”。
除了李琪、孫彤宇等人之外,陸續加入中國黃頁的還有馬雲的學生蔣芳(1996年5月進入中國黃頁)、韓敏(1997年進入中國黃頁),以及後來被蔣芳冠以綽號“吳媽”的網絡高手吳泳銘(1996年年底進入中國黃頁)。而後來曆任阿裏巴巴銷售總監、資深總監的謝世煌,當時正在杭州一家國企上班,為了打發無聊的上班時間,他常常一邊打牌、一邊用杭州電信的專線瀏覽互聯網上的圖片。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意外發現了一家叫做“中國黃頁”的網站,並結識了時任總經理的馬雲。後來,謝世煌常常這樣描述他對馬雲的第一印象:“無論是從眼神、語氣還是走路的步伐來看,這個人的作風都和國企的人完全不同。”不過,謝世煌當時並沒有加入中國黃頁,他追隨馬雲南征北戰的創業旅程,要在一年多以後馬雲率隊北上時才開始。
從杭州城開始,馬雲就吸引了這些後來跟隨其先後北上、南下的親密夥伴,而日後常被人們提起的阿裏巴巴“十八羅漢”,也是從中國黃頁時代開始陸續發展起來的。
二、“書生”闖京城
當京城的媒體尚在那遲遲不來的政府紅頭文件與方興未艾的互聯網大勢之間舉棋不定時,馬雲大聲呼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麵對眾生的漠然,麵對當局者的麻木,馬雲的內心發出一聲強烈的呐喊:中國不能再錯過互聯網的“末班車”了!遺憾的是,他是“聲有餘而力不足”。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今有昔比,昨日重現。而北京城的上空似乎仍在回蕩著當年“書生馬雲”那恍如隔世的宣言、誓言:“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麼對我了;再過幾年,北京就會知道我是幹什麼的……”
1.京城碰壁
1995年,為了實現心中的遠大理想——做“中國的雅虎”,馬雲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
到北京時,已經是深秋時節,馬雲隻帶了技術總監何一兵一人,另外就是一摞宣傳資料和一台當時最先進的486電腦。瑟瑟冷風讓馬雲感覺到創業之路就像這天氣一樣,冬天快要到了,春天還遙遙無期。
到了北京,馬雲最想見的就是當時互聯網行業最具知名度的“網絡女俠”——張樹新。此時,瀛海威那塊氣勢磅礴、極富煽動性的大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已經赫然屹立於中關村白頤路南端。
一天,馬雲帶著何一兵推開中關村一個寫字樓的門,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女俠”張樹新。那時,她正忙於跑批文,忙於建她的瀛海威大網,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和這個杭州來的馬雲暢談一下。
半小時後,原本準備與張樹新開展合作的馬雲,鬱悶地走出大門,幾乎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成果。當他再次經過白頤路南端的那個廣告牌處,感慨地對何一兵說:“如果說互聯網上一定有人要死的話,她張樹新肯定比我死得更早。”再過幾年,馬雲這個預測還真的分毫不差地得到了應驗。
身處異地,獨闖京城,困難是顯而易見的。在北京,馬雲沒有什麼親人,也沒有很深的社會關係。但是,馬雲從小“行俠仗義”的豪放性格決定了一個必然結果:這個杭州來的哥們兒,走到哪裏都能交到朋友,都不會感到孤獨。“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句話至少用在馬雲身上是貼切的。
不久,馬雲就認識了一個叫錢鋒的哥們兒。錢鋒是個很講義氣的人,他還有個外號——“錢大爺”。
當時的錢鋒,還不到30歲,他一開始在當時中關村最知名的IT公司——四通公司幹過一段時間,後來幹脆自己出來做BP機生意,倒也經營得有聲有色。馬雲來到北京之後,為了幫馬雲打通關係,“錢大爺”愣是放下自己的大好生意不做,開著一輛白色捷達車,全天候拉著馬雲跑路子,那真是“舍命陪君子”。
從此,在寒風冽冽的北京街頭,在中央各大部委的大門前,在京城幾大媒體的大廈旁,多了兩個永遠腳步匆匆的年輕人:其中一個,肩上老是背著一台與其瘦小的身軀極不相稱的筆記本電腦,這是小個兒的馬雲;另外一個,手裏握著那輛寶貝捷達車的鑰匙、眼上常罩著個頗具“老大”氣質的墨鏡,那是高個兒的錢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