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懂得關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關照,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現在,有許多父母一提起孩子來就很傷心。父母總覺得自己很委屈,為什麼自己為孩子那麼無私無怨地奉獻,而孩子卻不領情?孩子們沒有責任感,不懂得關照父母,更不懂得體諒父母。拿破侖·希爾說:“當一種習慣由於經常反複地練習而變成容易的時候,你就會喜歡去做。你一旦喜歡去做,就願意時常去做。”父母要積極培養孩子關照他人的習慣,鼓勵、尊重孩子去關照他人。一個懂得關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關照,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培養孩子關照他人,首先要讓孩子學會關照自己。一位在海外卓有成就的人士曾談到自己的成功體會。他說,因為他是一個做生意的人,他覺得這個世界上人和人之間往往是這樣一種關係:我給他一個不好的表情,比如說生氣、憤怒、輕蔑、不禮貌,對方不用動腦子,他回給我的,大概也是這樣一個表情。當我在這個世界上麵對千百人都是一個微笑時,也可能千百人都給了我一個微笑,我就得到了千百個微笑。他還說,一個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做成一點事,有一點成就,就這麼一點奧秘。
這就說明,一個人在社會中生活,真正學會關心周邊世界,關照他人,同時反過來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最好的關心。所以,我們關心自己也好,關心他人也好,關心自己以外的整個世界,這既是一種角度,一種眼界,同時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對於父母,對於我們的孩子,都是應該培養的。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完全不知道關照他人,習慣於人人都來關照自己,這樣的人以後在社會上將寸步難行。他當然會碰壁,會摔跤,然後也許會有所改變,但那個時候改變的代價將是比較大的,變化也比較慢。
也許有的父母會問:既然學會關照這麼重要,那麼我們怎樣培養孩子的關照意識呢?我們認為,學會關照,應該讓孩子從關照自己開始。
父母現在普遍覺得孩子們的依賴性太強了。他們不會關照自己,什麼事情都希望父母給他們想辦法,出主意。這種狀況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有些做父母的,他們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想到了,都計劃好了,孩子們當然不再去想這些問題了。有時候,孩子們自己想了一些問題,父母還要埋怨孩子瞎操心。久而久之,孩子們關照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識就被父母磨沒了。試想,這樣的孩子連自己的事情都不去關照,他還會關照別人的事情嗎?
所以我們說,學會關照從關照自己開始。當孩子懂得了關照自己以後,父母可以再教育孩子學會關照父母,關照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關照老師同學,並教育孩子關心周圍的環境,關心全社會。
尊老敬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今天,我們應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延續下去。關照老人,包括關照父母,關照父母的父母。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發現不少孩子對待老人或父母不夠尊敬。如頂撞老人,不服從管教;用生硬的態度命令老人為他做這做那。
父母要為孩子做出關照他人和真誠待人的榜樣。列寧,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他謙遜的風度與高尚的舉止,深得同事和人民的愛戴,而這些良好的品質首先得益於他父母的精心教誨。
1870年,列寧出生於俄國辛比爾斯克(今烏裏揚諾夫斯克)。他的父親是省國民教育視察員,非常重視孩子們品德的培養。父親以身作則地教導他們:要學會尊重他人,不論別人身份高低貴賤;小朋友要是說話發音不準確,不要譏笑他,而要幫助他糾正;平時要多體諒別人,多替別人著想;要樂於助人,給老人婦女讓座;別人幫了忙,一定要道謝;自己有了錯,也一定要請求別人原諒……正是在這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列寧從小便對別人以禮相待,真心相助。他小時候經常到鄉下外公家去玩,和貧苦的農村孩子們相處得如同和自己表兄弟一樣親密無間。有一次,他見到一位農民的大車陷到了泥裏,趕忙上前,不顧泥濘幫著把車推了出來。他把這位農民掉在地上的手套拾起來,恭恭敬敬地遞過去,很尊敬地和人家交談,最後還愉快地握手道別。不論是老師、朋友,還是纖夫、洗衣婦,小列寧始終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謙遜真誠的本色,他保持了終身,即使在他已成為一名領袖時,工人、農民、士兵都更樂意接近他,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