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他人,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會使人變得慷慨;關心別人的痛苦和不幸,設法去幫助別人減輕或消除痛苦和不幸,會使人變得高尚;時常為他人著想,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養。
父母要培養孩子幫助別人的好習慣,教育孩子,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有一位叫黃蘇的母親,是這樣培養孩子幫助別人的:
A上小學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因為他年齡小,身體瘦弱,在學校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侮。後來爸爸媽媽下鄉,雖得到奶奶的照料,卻缺乏父母的慈愛。這樣的環境使他感情比較冷漠,隻知道自己保護自己,不知道關心別人,無論在家中、在學校,都是獨來獨往。
媽媽把他接到身邊時已經12歲了。怎麼改變他的孤僻性格,喚起他對生活、對家人、對同學、對朋友的熱情呢?媽媽多次找他促膝談心,效果都不大。最初他根本不願將自己的內心活動吐露出來。媽媽要他多關心別人,他的回答是:“誰關心我呀!”或者是“自己管自己就行了”“反正我不做壞事就得”“誰關心誰呀”。
有一次,小A去頤和園玩,把一串鑰匙丟了,回來後十分懊喪。爸爸媽媽上班去了,沒有鑰匙怎麼開門呢?那上麵還有小抽屜的鑰匙,現在家門進不去,抽屜也打不開了,真是別扭。媽媽叫他到失物招領處看看,他根本不信有人會管這樣的閑事。後來媽媽給失物招領處打了電話,果然有這麼一串鑰匙。媽媽領著他來到頤和園的失物招領處。那裏的工作人員把鑰匙交還給他,並告訴他,這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拾到後交來的。媽媽又帶他參觀了失物招領處。那裏有許多各種各樣的物品,都是遊人拾到後送來的。在事實麵前,他似乎有所領悟:“果真有這麼多人管閑事。”這時媽媽再給他講,人世間都應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誰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所以誰都應當盡力去幫助別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聽不下去了,還說:“可不是嗎,就是那位小朋友做了好事,使我找到了鑰匙。如果再去配鑰匙,該有多麻煩呢!那位小朋友的舉手之勞,省了我多少事!”媽媽告訴他:“以後你也要關心與幫助別人呀。”此時媽媽的話,在小A聽來句句入耳,頻頻點頭。因為事實教育了他。事實的教育是最深刻、最有說服力的教育。
不久,小A去體育館看球賽。散場時人很擠,他看到地上有一張月票,是一個中學生丟的。他就撿起來拿回家了。媽媽問他準備怎麼處理時,他略加思索後說:“月票上有地址,我馬上把它從郵局寄給這位小朋友。”他當即找出信封把月票裝進去,寫上地址,貼上郵票,高高興興地把它丟進了郵筒。媽媽問他為什麼辦得這麼快時,他說:“今天才4號,月票還是新的,小朋友丟了月票該多著急呀!我的鑰匙不也是一位不相識的小朋友及時交到失物招領處的嗎?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如果是以前,我才不管它呢!”
媽媽不失時機地悉心教育,總算在小A身上見到了初步效果。當然,要培養樂觀、熱情的性格,不是通過一時一事就能完成的。但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到抓住實例,耐心引導,就能取得顯著的成效。
批評、表揚孩子時,體現了父母基本的是非觀、道德觀與價值觀,也就是父母內心希望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都會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體貼人;頑皮些也沒關係,但希望他們充滿生氣、充滿活力地茁壯成長。然而,從他們的實際行為來看,這隻是表麵的說法。其實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不能輸給其他孩子,要做人生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