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關照他人,先從關照自己開始(2 / 2)

列寧的父母以身作則地教導孩子,鼓勵孩子們從多方麵加強修養、努力成才的同時,也時刻注意引導他們發現缺點,改正過失,以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喜愛。他們在這一方麵的教育方法與眾不同:不是揭穿、處罰孩子,而是啟發他的覺悟,喚起他的良知,使他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內心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的鬥爭中反省自己並取得進步。正是父母的精心教誨,使列寧受到了眾人的喜愛和擁戴,造就了一位曆史偉人。父母以身作則地教導列寧要關心他人,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並取得世人尊敬的先決條件。隻有這樣,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成就自己的事業。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由於一個人的品質和個性不是一時半會能夠養成的,需要家庭教育長期不懈,從小抓起。同時,父母在以身作則教會孩子許多良好品質的同時,還要努力引導、教導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包括對一些事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及詢問別人的情況、表達個人的興趣、接受對方的建議等等。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裏,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因此,父母在與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嶽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中,應態度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如在家給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場合,給老人讓座讓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另外,父母還可利用英雄模範人物,現實生活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

在日常生活中反複練習,養成習慣。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跡的有效手段。隻有通過反複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地保持下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經常讓孩子幫老人做事情,用禮貌語言與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見”“謝謝”“請慢走”等),關心、慰問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的良好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利用有關節日,啟發誘導。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陽節(老人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良好行為。如詢問孩子:“明天是××節(××日子),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地說:“我幫爺爺切蛋糕,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我送奶奶一件禮物”“我給爺爺、奶奶拜年”……

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常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家長一定要舍得管教,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嚴格把關。遷就容忍隻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另外,建議老人多與孩子交往,增進相互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對老人敬而遠之,就是漠不關心,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緣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隨之行事,非常被動,如給老人搬凳子,說“再見”等。為此,作為老人,應平易近人,態度和藹;關心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交談,縮短兩代人的心理距離,不能因興趣迥異,居高臨下。對孩子隻有“動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動關心、尊敬老人,自覺聽從老人教導,努力做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