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教孩子學會感恩(1 / 2)

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才會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感恩是愛的根源,也是快樂的必要條件。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生命的回報和付出差不多。如果我們為某個理由拿一張臭臉麵對世界,世界也不會給我們好臉色看;如果我們對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便可能得到他人溫柔的回應。班尼迪克特說:“受人恩惠……不是美德;報恩才是。當他積極投入感恩的工作時,美德就產生了。”所以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才會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地方鬧饑荒。一位富有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20個小孩召喚來,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條。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之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條麵包。”

這些饑餓的孩子蜂擁而上,圍住籃子你推我嚷,因為他們每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最後,當他們拿到了麵包,也沒有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格琳這位衣著貧寒的小姑娘,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那些擁擠爭搶的孩子離去以後,才拿起籃子裏最小的一條麵包。她還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以表示感謝,然後才回家去。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樣沒有教養,搶在前麵。而羞怯、可憐的小格琳隻得到一條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

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人家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格琳,趕快去!”

當小姑娘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他說:“不,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和、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生活的邏輯是先失才有所得,給予而後必有所獲。其實人類就是在不斷地喪失中一步步發展過來的。現在我們提倡競爭,目的是充分釋放人的潛能和創造性,推動社會進步。越是競爭,越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越需要人情味的美。

引導孩子學會付出愛,首先要讓孩子懂得感恩,學會體諒父母。

父母不要給孩子“開小灶”。應該是父母吃什麼,孩子也跟著吃什麼。除了一些孩子專用的營養品,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大家分享。你可以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媽媽分水果不要讓孩子先挑,而是先給孩子的爸爸,等等。

一家人上街購物,不要隻考慮孩子的需要。比如說,孩子穿的鞋小了,要買一雙新的,而爸爸也需要買一件新襯衣。你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況向孩子說明,比如說:“我們先去買爸爸要的襯衣,然後去給你挑鞋子,好嗎?”你甚至可以讓孩子幫著爸爸挑選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