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給媽媽洗一次腳,隻有懂得愛父母的人才知道關愛他人(1 / 1)

每個父母的記憶裏都或多或少有著孩子反哺的某一個感動的時刻。這成為他們記憶深處最寶貴的財富。而對於孩子來說,愛自己的父母是一種血脈相傳造就的本能。

無論是在人類還是自然界中,都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母愛或父愛的傳說。這種舔犢之情作為世間最本質的一種仁慈溫暖著整個世界。就連凶猛的老虎,都有“虎毒不食子”的傳統。

與此相對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與舔犢之情相比,孩子們的反哺可能要顯得不那麼驚天動地,但稚嫩的心所顯示出來的那份愛更顯真摯,令人有一種別樣的感動。

有一位7歲的女孩不懂什麼叫犧牲。有一天,她請教父親。

這位父親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一種女兒也許能聽懂的解釋,犧牲就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給別人。

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生日那天,父親收到了女兒的禮物,一根棒棒糖。還有一張用拚音寫的紙條:爸爸,我犧牲了。

這位父親說,這是他一生中收到的最好禮物。

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公益廣告中,有這樣一幕:一個年輕的媽媽一邊給五六歲的兒子洗腳,一邊講小青蛙的故事。故事講完了,腳也洗完了。媽媽對孩子說,等一會兒,媽媽再來給你講故事。

畫麵一轉,年輕的媽媽蹲在地上給一位老人洗腳,一邊洗一邊說:媽媽,我給你洗洗腳,解乏。

這時,等著媽媽講故事的孩子探頭進來看到了這一幕,一轉身就跑了出去。

媽媽給老人洗完腳回到兒子房間,卻不見兒子的人影,正詫異著,發現兒子端著一盆水晃晃悠悠地走進來。原來他也要給媽媽洗腳解乏。

孩子一邊給媽媽洗腳一邊嫩聲嫩氣地說:媽媽洗腳,我也給你講小青蛙的故事……

這讓疲憊不堪的媽媽感慨萬分。這則公益廣告觸動了不少人的心。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孝”一直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愛父母是一項美好的品質,而且是許多重要品質的基礎。

母親節那天,許多學校都開展了“給媽媽洗次腳”的活動。然而,許多大人感覺不好意思讓孩子洗腳,平時都是她們給孩子洗,忽然讓孩子給她們洗腳,覺得很別扭。

鳥有反哺之情,孩子與家人的親情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家庭教育增強,比如幫父母洗腳、做家務、過生日。這些溫馨的生活細節以及親情暖流都會感化孩子,提升愛心。

一位中學校長說,學生高中畢業時,學校通常會邀請父母一同為學生舉行畢業典禮。典禮上,學生拿到畢業證書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母深深地鞠一躬,表達自己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學校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父母。這位校長說,隻有懂得疼父母的孩子,將來才知道關愛他人。

生活中的許多場合、許多事情,都有一個對孩子進行關心他人教育的問題。隻要父母以自身的行為施以積極的影響,善於抓住時機,正確引導,孩子們的愛心就一定會逐步培養起來。

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關心別人的習慣。如:當爸爸下班回來,教育孩子:“爸爸,您辛苦了,我給您拿拖鞋!”等爸爸換完拖鞋,再及時提醒孩子給爸爸端杯水。吃飯時,爸爸沒回來,要提醒他給爸爸留飯,或耐心等待爸爸。當他們學著要給父母做一點事時,哪怕是給媽媽倒杯茶,給爸爸拿支筆,父母都應該給予鼓勵。經常讓孩子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很必要。隻有在他們有了切身體驗時,他們才能領會父母照顧他們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力量幫父母做事,為父母分憂解愁。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物質和精神方麵都享受到最大的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向兒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隻有把大家給予他(她)的愛轉化為他(她)對大家的愛,這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愛父母,愛他人之後,在未來的時間裏才有望做到愛崗位、愛祖國、愛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