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麵語言是一種成熟的語言,它能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想法。而表達這些想法時,最好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語言,就像眼睛,如果不能把事情弄清楚,就會使它更模糊。
交談是一種組織化的想法,而書麵語言則是一種用更深思熟慮的方式組織的表達或溝通的想法。
例如: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必須要考慮您——讀者的情況,找出一種鼓勵、支持的方法,來使我的內容能對您的家庭有益。如果我們在電話中交談,那會怎麼樣呢?也可能會以失敗而告終。 比如,您會認為我是一個愛管閑事的無所不知的人,或者因喋喋不休而漏掉了重要的信息等等。
寫作能力是孩子未來成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父母要抓住一切時機,引導孩子觀察生活,捕捉作文素材。生活中的寫作素材是非常豐富的,隨時隨地俯拾即是。
有位父親在陽台上發現一個蜘蛛正在結網,便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讓孩子來觀察,一邊看一邊講網的結構,網和綱的關係,蜘蛛是個精工巧匠……孩子聽得津津有味,看得認真仔細,興致很高,還不時地提出問題。這不僅增長了知識,積累了素材,也學習了怎樣觀察事物。
又有一次,他的孩子買饅頭回來很得意。因為這是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的購物任務。於是,這位父親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孩子回憶了買饅頭的全過程的某些細節,並因勢利導讓孩子把它記在了素材本上。
我國當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有三個孩子,一個叫至善,一個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誠,都小有名氣。說起葉老對孩子的寫作訓練,對父母們很有啟示。
一天,吃罷晚飯,碗筷收拾過了,植物油燈移到了桌子中央。葉聖陶戴上老花眼鏡,坐下來開始給孩子修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誠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邊,眼睛盯住父親手裏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責、爭辯。父親並不責怪他們,說是改文章,實際上是和孩子們商量著共同措辭,提煉思想。
葉聖陶給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師那樣在文章上畫畫改改,而是邊看邊問:這兒多了些什麼,少了些什麼,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把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孩子:原本是怎樣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沒有?為什麼表達不出來?怎樣才能把要說的意思說明白?有時候,至善、至美他們讓葉聖陶指出了可笑的謬誤,孩子們就盡情地笑起來。每改完一段,葉聖陶就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順當,孩子們也就跟著默誦。
葉聖陶的訓練是嚴格的,但又是生動活潑的。三個孩子不覺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歡父親這樣的訓練。葉聖陶從來不出題目,硬逼著讓孩子們去寫。不過葉聖陶有個要求,即使是練習,也應該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孩子們照父親的要求去做,覺得可寫的東西確實很多,用不著胡編,也用不著硬套,寫出來的東西不會雷同,多少還有點新意。葉聖陶看了孩子們的習作,總是很喜歡,鼓勵他們繼續寫作。
葉聖陶教孩子寫作,循循善誘;孩子們自奮其力,自然進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時候,他們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雲彬的好評,出版社還出版了他們的習作《花尊》和《三葉》,宋雲彬和朱自清分別為兩本集子寫了序。
寫文章要用自己的話,不光文章的觀點是經過自己用腦思考而得出的,文章的表達形式也應該是自己獨具風格的。高爾基初學寫作時,曾多次遭到失敗。有一次,他準備寫一首長詩《老橡樹之歌》,下了好多功夫,閱讀了大量的意大利和英國的詩歌。為了使這首詩“美”起來,他從讀過的意大利和英國詩歌中挑選了許多詩句,寫進了《老橡樹之歌》。高爾基看著自己的作品,十分滿意,就把它給了著名作家柯羅連柯。可是,出乎意料,柯羅連柯讀了詩之後,隻有一句回話:“請您用您自己的話,寫您自己看到的東西吧。”柯羅連柯的話如同當頭一盆涼水,使高爾基清醒過來。他終於明白了寫文章應該用自己的話的道理。於是,高爾基毅然一把火燒掉了這首長詩,隻留下了兩句:“我到世界上來,就是為了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