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兩句話是他自己的語言,寫出了他自己的性格。後來,高爾基把這兩句詩的精神體現在他的第一部小說《馬爾加·邱德拉》中,並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來寫作,終於獲得了成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寫作必須用自己的話。初學寫作,是可能有不“美”之處,但是,不寫就永遠得不到提高。心裏怎麼想,筆下就怎麼寫,不要顧這顧那。
父母要通過各種手段,調動孩子寫作文的興趣。當孩子寫作文有求於父母時,不管是一個字、一個詞或怎樣開頭結尾,都要滿腔熱情地給以幫助。父母不要因自己有事或心情不快而表現得不耐煩,使孩子掃興。當孩子作文有了進步時,哪怕是一個好詞、好句或某一段寫得生動具體,都要給以肯定、鼓勵。
多帶孩子接觸社會和大自然,使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觀察生活,了解社會,發展思維,受到教育。如有的父母利用雙休日,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觀看名勝古跡,使孩子在娛樂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對於孩子寫作,要引導、指點,不要包辦代替。剛開始,可多一些具體的幫助,逐步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切忌讓孩子過於依賴父母,離開“拐棍”走不了路。更不要讓孩子背範文,死記條條框框,要引導孩子逐步摸透寫作的規律。
積累的目的在於豐富、充實孩子的頭腦,使孩子提高認識能力,為寫作文提供材料。事實證明,會積累與不會積累大不一樣。某班就近轉來一名同學。開過歡迎會後,老師給他分配了坐位。沒想到臨時給的椅子,椅背掉了一顆螺釘,坐著很不舒服。這事兒小組長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下課了,小組長悄悄地把自己的椅子換給了他,而中隊長又把這壞椅子留給了自己。又下課了,這把椅子又到了班長的位置上。後來這把椅子不知誰修好了。過了十多天,老師讓大家寫一篇作文,題目是“記一件好事”。有的孩子選了這個材料,寫得很成功。有的同學則不會選材料,認為沒的可寫。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人不分老幼,事不分正反,都可以隨時積累,以便寫作文時選用。積累作文素材時隻要簡短地寫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就可以了,最後要寫上一兩句感受。堅持這樣做便可以解決“沒有東西可寫”的困難。
另外,讓孩子學習寫信。雖然現在的電子郵件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但是,不要太依賴它。鼓勵孩子給親人寫信,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非常樂意收到孩子們的信。鼓勵孩子打電話。與寫信相比,打電話既快又方便,可以鍛煉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於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