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接受才藝教育,父母首先要有一顆平常心,最好能順其自然。忽略孩子的興趣,隻會為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隱患。
順其自然就是實事求是。身為父母切勿為了自己的虛榮,讓孩子失卻本應快樂成長的童年。教育子女,最忌諱的是父母代設“遠大目標”,然後以不怕犧牲的精神拽著孩子往前撞。明智的父母絕不這樣幹,他們的不變原則是順其自然。我就是按順其自然法則教育女兒的——
女兒四歲半的時候,我與女兒商量後,托人在一家藝校找了一位鋼琴老師,那是一位教授。初見老師,我便直言相告,我不是傅雷,孩子也不是傅聰,就當個業餘愛好者教吧。女教授的大眼睛在鏡片後一驚一詫。
星期天,琴房外坐著一溜等候上課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琴房門45分鍾開一次,出來一個進去一個,很像醫生診病。長長的走廊兩側,各色曲調夾雜著老師們高低錯落的指責,還沒開彈,琴童已感到大禍臨頭。礙於情麵,女教授對女兒還算客氣,最多隻提示我,哪個孩子吊臂不是用毛線針紮出來的?
我一次也沒打過女兒。我對她沒有成就一個大演奏家的妄想。但再寬鬆的環境也改變不了學習的枯燥無味,女兒開始害怕去上課,總是謊稱“有點發燒”而躲老師。正在我左右為難時,女教授要出國,我禮貌地為女兒解除了師生關係。
這一次,經人介紹,我為女兒請了一位不到20歲的鋼琴老師。
我發現教授和老師是有區別的:教授是先生,老師是朋友。教授上課教的是父母,老師上課要求學生自己弄懂;教授培養的是藝術家,老師調教的是快樂的孩子。
老師每年都要在家裏搞兩次晚會。她的十多個學生,從剛入門者到10級高手,一一出場表演,相互較勁兒,很有成就感。
女兒對老師很滿意。她悄悄地對我說:我要是學不好琴,就太對不起老師了。
投桃報李。第二年,女兒順利地通過了1級考試。
眾多對孩子懷有殷切希望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項或幾項特長教育,以便於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來的挑戰。父母們的心願是美好的,但是,由於一些思想認識上的錯誤,致使特長教育陷入了歧途。有些父母隻要是自己認為好的事,便不問合適與否就強迫子女去做,最常見的例子是學樂器和跳舞。也有的父母見孩子很有某方麵的天分,即認為不可錯過,強迫孩子努力向這方麵發展,勢必要他們將來成大器。這樣做有時反而令孩子對樂器或音樂生厭。如果這些並非孩子的意願,父母便應慎重考慮,權衡輕重,究竟你想讓他成為出色的舞蹈家,還是希望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有些父母給孩子設計發展方向時,並不考慮或很少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一廂情願地培養未來的藝術家。
這樣忽視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硬性安排孩子學習某一門技藝,孩子可能會因為好奇而擺弄一段時間。但是,要作為一種職業,而孩子又不具備這方麵的先天的悟性,則無異於一種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這種硬性的強求,不僅會掩蓋一個人真正的才能,而且還會抑製他們自我選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隱患。
江西南昌市曾經有一個家庭,夫妻二人到中年才喜得貴子。這時夫妻二人的事業已開始慢慢走下坡路,於是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奇奇身上。奇奇3歲的時候,夫妻二人就買了一整套唐詩宋詞教他背誦。4歲的時候請老師教他書法、小提琴、鋼琴。他們嫌幼兒園的教育太簡單、太膚淺,所以幹脆不送兒子上幼兒園,而是每天把他關在家裏,就給他留下一點餅幹和一大堆的書。於是,日久天長,奇奇上小學前甚至連上廁所這種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