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的長處。想讓孩子出類拔萃,你必須相信孩子的潛能,並且發現和挖掘孩子的潛能。
有些孩子的父母總是在抱怨:我家孩子學習不好;我家孩子就會踢足球;我家孩子一點音樂細胞也沒有……他們卻忽略了孩子具有的優點。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的長處。比如有些孩子雖然功課不好,但對音樂具有敏銳的感覺,在聽過兩三次後,就將一首歌大致唱出來,而且歌聲動聽。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就應當認同他在音樂上的天分。這樣,本來自認不是讀書材料的孩子,就會一下子恢複信心,認為自己在讀書上也會這麼出色。愛爾維修有句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所以,想讓孩子出類拔萃,你必須相信孩子的潛能,並發現和挖掘孩子的潛能。如果能最大力度地開發潛能,每一個孩子將來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人格高度、成功高度也許都是難以估量的。
作為父母,為了把你的孩子培養成為他能夠達到的最成功的人,你的目標就是幫助他把潛能全部挖掘出來,認清哪個領域更適合他。不要對他過分地要求,讓他成為他本來的樣子吧。當然,你要堅持讓他遵守一般的行為準則,如誠實、忠誠和負責。但是,在個人特性和愛好方麵,你應該讓他自己發現什麼適合他,放開手腳讓他去做。你無須擔心他的核心個性似乎不適合做他選擇的那些事,因為一旦他在一方麵如魚得水,也許他就會決定開拓其他領域。
要細心發現孩子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當孩子在幼年時期對某個事物表示感興趣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反對,哪怕他是在觀察螞蟻搬家。這也許有悖於家教的初衷,或妨礙了你的教育計劃,但這很可能是孩子天賦萌動的時候。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小的時候,祖父常常把他帶到萊茵河邊散步,講些有趣的故事。小小的貝多芬被這大自然的秀麗景色迷住了,被祖父的故事迷住了。他常常坐在馬鈴叮當叮當的鄉下馬車上,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兒來。祖父見孫子喜歡唱歌,便送給他一架舊羽管鍵琴。4歲的貝多芬對這個東西非常喜愛。隻要家裏沒人,他就揭開琴蓋,趴在上麵,用小手指按那琴鍵。奇怪的聲音使貝多芬著了迷,他越彈越有興趣。
貝多芬的父親是音樂方麵的行家。憑經驗,他感到孩子這樣熱愛音樂,將來很可能有所作為。他想:孩子的天才在於開掘,等待天才的出現是不可能的。於是他走到貝多芬跟前,指著鋼琴說:“哎,你喜歡這個麼,孩子?”貝多芬點了點頭。父親說:“來,我教你彈!”
貝多芬高興極了,每天一吃過晚飯,父親就把他帶到鋼琴麵前,耐心地教啊教啊,直累得貝多芬眼睛睜不開了才休息。有時貝多芬不用心,父親就用戒尺輕輕地敲一敲他的小腦袋。要是彈錯一個音符,就要不停地練,直到彈準為止。早上3個小時,晚上3個小時,天天堅持練。祖父對家裏人說:“為了人間最美最高尚的藝術,小時候吃些苦是值得的。”
父親知道,光把孩子關在屋子裏教是不行的,還要讓他見見世麵,開開眼界。父親便帶他去大劇院看歌劇。貝多芬感動極了,他進了劇場不想再出來。父親說:“你瞧,做個音樂家多了不起!創造出這麼奇妙的場麵,不是最大的光榮嗎?”
貝多芬不禁大吃一驚:這種動聽的音樂竟是人創造出來的,是一個音樂家創造的,不是天造地設的。哎呀,自己要是能有那麼一天,也成為一個音樂家多好呀!於是,一顆幼兒的心靈嵌進了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我將來一定搞音樂,一定的!
11歲時,父親給他在樂隊裏謀了一個位置,為他進一步深造創造了條件。13歲,他就當上了大風琴手。隨後,貝多芬離開了故鄉,住到了維也納,拜見過莫紮特和拜倫。3年後他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次鋼琴演奏會,轟動了全城。一個音樂天才就這樣降臨了。
這兩則故事解開了神童誕生之迷,其實神童並不遙遠,神童也不是神話。家庭以及家庭的主要成員,也就是我們這些父母親,就是神童的締造者。
眾所周知,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每位父母在孩子幼稚的童趣裏,精心地播種上一些神奇的“種子”,那麼,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本性,就往往能激發出孩子的神奇潛能,使他(她)成為一顆耀眼的“天才之星”。
也許你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但你仍會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抓住這些閃光點鼓勵孩子,他就可以為塑造一個良好的自我形象而建立起自信,進而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因此對於每個孩子來說,缺少的不是成功,而是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