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隻有心髒、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你可能隻剩兩年的生命。”這句話是1963年說的,說的人就是霍金,那年他21歲,50年後的今天,霍金仍然活躍在科學的舞台上。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但他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在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裏轉動輪椅隨著音樂舞動的身影成了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還會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指頭……
霍金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個物理天才,更在於他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他成為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
一個勇於接受挑戰的人並不是天生的,後天的生活環境、後天的教育對於這種品質的養成非常重要。霍金的家庭十分推崇堅強品格,正是這種堅強教育,讓霍金在坐在輪椅上的40年中,堅定地選擇不放棄。
彙佳也是一個經曆過風風雨雨的學校,從申請IB高中的艱難,到齊心協力打贏官司,維護學校的聲譽;從非典封校繼續學習,到6年堅守拿下小學IB的申請。這一切都讓彙佳更加強大,也讓彙佳的每個人都把直麵挑戰作為一種美德與精神傳遞給身邊的人。
1995年9月,彙佳第一批赴美班14名學生就讀於美國加州羅蘭德學區的布蘭德小學。剛到美國學校上課時,語言障礙比預想的大得多,老師講課聽不懂,課程講完留下的作業都不知道是什麼。這些小留學生利用下午放學後的時間在學生公寓上課,雙休日也不休息,每天記單詞。
教師問:“同學們,你們現在這樣緊張地學習,苦不苦,累不累啊?”同學們的回答是:“我們要為學校爭光,為中國人爭氣!這點累和苦壓不倒我們。”慢慢地,同學們能聽懂美國教師的課,也和美國的學生成了朋友。
赴美學習四個月後,劉姣姣同學就可以在全校師生麵前用流利的英語發言了,而丁可、張娜仁等同學的優秀作業經常出現在學校的壁報裏。就連《世界日報》的記者也在采訪中這樣評價:“彙佳小朋友們的英文口語能力進步迅速,令大家讚不絕口。”這些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用行動踐行著彙佳“懷祖國心,做世界人”的理念。
2010年,為了慶祝上海舉行世博會,彙佳小學的林佳林跟姥姥報名參加了“世博之星”歌唱比賽。初賽入圍後,複賽去上海。父母因為工作繁忙不能陪同,林佳林就和姥姥訂了機票,趕往比賽地點。林佳林的姥姥隻讀過幾年小學,平時很少出門,更別提坐飛機了。8歲的林佳林承擔起了所有的事情。從機場到酒店,以及領著姥姥辦各種證件、托運行李、找登機口、辦理賓館入住……儼然一個小男子漢。對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這雖然是一場冒險,但也
給了他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讓孩子成為有原則的人
“周四……還書”,在北京兒童醫院的重症病房裏,一位小學生處在昏迷中,吃力地叮囑家人。住院前,他借了學校兩本書,周四是他還書的日子。這是彙佳小學一年級的皮皮,他被學校評為“最有原則的彙佳之星”。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礪,最終孕育出絕美的珍珠;頑鐵忍受了烈火的赤煉,終於煉成鋒利的寶劍。恪守做人原則的人,行為有節製、辦事有策略、說話有尺度、交往講分寸……他們往往會成為最受歡迎和被人尊重的人。
一代禪宗高僧慧遠禪師,年輕時雲遊,遇到了一位極愛抽煙的行人,兩個人談得十分投機,那人送給慧遠禪師一個煙管和一些煙草,慧遠明知不好,可因為心裏喜歡就收下了。一路雲遊,他經常會看見一些喜愛的東西,最後也就沒有心思去思索禪道了。後來,慧遠碰到了一位大師,大師對他說:“做人啊,不能三心二意,要拿得起放得下,心若跑了,什麼事都做不成。”慧遠聽到大師的教誨,放下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了禪宗高僧。
我們往往如年輕時的慧遠,被各種東西所誘惑,忘了自己最初追求的東西。當沒有了最基礎的原則和底線,便不可能成為理想中的你。有原則、有底線,人生才會在法製與文明裏行走更遠。原則和底線是我們對外給予的信號,最終呈現出的也是這分分寸寸的映射,投射出毫厘的誠實、信任、勇敢、包容與愛,回報的也是這些。
比如洪瑋,說起她的成功,她的父母總會自豪地用8個字來詮釋:自信、自製、自立、自強。這是四個原則,也是父母從小學開始培養她的四個好習慣。
在彙佳上學期間,洪瑋有次和IB班的學生一起外出做社會實驗。中途司機剛一停車,車上20多個學生就跑到麥當勞去了,有的買漢堡,有的買冰茶。司機師傅跟老師打趣道:“你看看這些孩子,一停車全跑麥當勞去了。”老師朝車裏一掃,發現了坐在最後排的洪瑋,於是笑著說:“誰說全跑去了,我們這裏也有沒去的。”這件小事,足以看出洪瑋的自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