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愛孩子也需要懂得和明白(3)(1 / 3)

“好的,那就周六上午11點半,那天他還有通識課,我還能和他聊聊。我一會兒去看郵件,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再問您。”掛電話之後,我立刻上網查收郵件。

子莊在我心中是個很特殊的孩子,因為他是一個和我用“心”溝通的孩子。

從第一次見他到現在,已有兩年了。最初的半年中,他和我說話的次數用十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但我一點兒也不著急。[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節奏不同,需要用科學的方法找到他們的成長節奏。]我能忍受他上課時不停地動彈,也能忍受他僅用點頭或搖頭來回答問題。因為我知道,他需要的是等待而不是催促。

那個時候的子莊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著周遭的一切事物,用一種超乎尋常的定力來進行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哪怕他當時隻有八歲。當我提出課堂問題時,從他的表情和眼睛我就知道他在思考,所以我並不要求這個慢熱的孩子用語言來回答,[對於孩子的回答,我們不能隻從“口頭回答”來判斷,同時要從眼神和肢體語言來判斷。特別是對緊張害羞的孩子,在最初的適應期,需要我們主動地獲取信息並給予正麵回饋,在後期可以根據孩子的進步調整教育策略。]因為他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太強,對人的判斷需要時間,我的催促隻能平添他的緊張。

孩子的行為沒有統一標準,不是每個孩子都習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也不是每個孩子的成長路徑都擁有相同的風景。很多孩子在成長中都會經曆這樣的語言沉默期,如果我們表現得過分焦慮,就會讓孩子增加緊張感,從而導致自信心減弱甚至產生語言障礙。難得的是子莊的父母和我一樣都能接納他的“慢”,絕不會催促他。子莊的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有很好的認識 ,他們把“教育戰線”看得很長,不用孩子的“優秀”表現來急於證明些什麼,而是一種等待和鼓勵的狀態,這實在是讓我敬佩。

我心裏非常清楚:子莊是比較特殊的孩子。

對於“特殊”——不符合一般意義標準上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父母將要麵臨更多的挑戰。因為很多人會認為子莊很奇怪,一些學校老師也會認為這樣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孩子給自己添麻煩。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下,子莊是一個很不合格的孩子。我記得一個孩子的爸爸曾說,原以為我們的教育是把孩子們培養成了一個個的方形,可更近距離地了解之後發現,我們把孩子們都培養成了一個個一模一樣的五角星形,更加沒有了空間。

果然,這樣有意識的等待是值得的。

半年之後,子莊開始說話了,滔滔不絕。子莊是一個如此有棱有角的孩子,他的父母也在盡可能地保護著這樣的棱角。子莊成績非常好,但他總有一些問題讓學校老師們無法回答,以至於老師從來沒把他歸到好學生的行列。他會不斷提問,比如:為什麼不能在公開課的時候提一些沒有演練過的問題呢?為什麼不能在自己座位上“安靜地”動作呢?……老師往往會把子莊真誠的提問看成是搗蛋者對自己權威的挑釁,因而常會把子莊的父母請到學校。但幸運的是,子莊的父母從不會把這樣的“邀請”變成對子莊的憤怒,而是很好地屏蔽掉老師們的壓力,一遍遍耐心地回答子莊的“為什麼”。

我一麵回想著子莊過往的故事,一麵打開郵件。

果然,又是個類似事件。子莊上課說話了,影響了其他同學。老師讓他寫檢查,他很快寫完了。可老師需要他在檢查裏加上“我保證以後上課再也不說話”這句承諾,遺憾的是誠實的子莊對自己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知道自己無法用“保證”文字來保證自己的行為,無論如何也不走這套“虛假”路線。於是他嚐盡了苦頭:被老師罰抄課文、請父母到校、在班裏被樹立為“典型”。

事實上,子莊父母擔心的並不是子莊的“不聽話”和“不保證”,而是擔心子莊的心理狀態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所以很苦惱。

看著郵件,我內心憤憤不平。

難道“聽話”和 “保證”對一個老師、一個成年人來說,就那麼重要嗎?老師的責任在哪裏?是要教導出一堆聽話的孩子?是要培養出滿足自己“權威”虛榮心的孩子們嗎?當然,我們可以找到各種客觀理由來替老師們開脫,例如一個班級的人數太多而不能滿足個性化要求,老師工作太繁雜而不能要求太多,等等。那麼,請問我們對於老師的期待是什麼呢?我們難道應該由此而降低對老師的要求嗎?

孩子為什麼要聽話?到底要聽誰的話?

小時候,媽媽總是告訴我,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難道我們沒有發現老師和父母也都有犯錯的時候?難道我們就因為相信一個人而隨時都要聽從他說的話?